首页>检索页>当前

浙大师生接力开出疫情心理应对的“网络良方”

发布时间:2020-01-31 作者:蒋亦丰 柯溢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柯溢能)连日来,在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的微信群里,老师们除了分享疫情的最新消息,也从心理学角度表达了对事件中民众心理的担忧。大家认识到,科学防控疫情,既需要医学手段,也需要心理学方法。在此背景下,心理系当即倡议全系教师“立足心理学专业,为抗击疫情做贡献”,积极撰写科普文章,介绍疫情危机的心理应对方法。

旋即,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学等方向的教师们纷纷响应,形成了导师带研究生为主要力量的科普短文撰写小组。“除了在家写论文,当下写好心理应对的科普短文更‘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为此,心理系以师生接力、每日一篇形式,上线抗击疫情的心理应对科普文。

有着27年心理应对研究经验的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陈树林教授认为,心理干预要根据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层次进行。他表示,首先是针对未被干扰的普通大众,可以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通过网络等开展自我评估、自我干预,提升大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减少社会恐慌;对于已经被确诊或者疑似的群体,可以进行网络平台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心理疏导,通过支持性的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帮助他们摆脱对疾病的恐惧,积极面对治疗;对于医务人员,在紧张工作之余,进行一些短暂的放松训练,对于部分需要心理咨询的个体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对于在疫情中丧失亲人的群体,这要通过干预帮助他们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

如何更好居家隔离?面对疫情如何降低恐慌?如何在内心建起“小汤山”?目前,浙大心理系科普短文主动围绕公众热点和大众需求,紧跟疫情发展,开展心理疏导。广大网友也对这一形式纷纷点赞,并在后台留言希望他们多多分享研究中的经验与技巧。

最近一期的科普短文中,陈树林就为网友们推荐了一款有助睡眠的原创音频。“这次疫情出现之后,我们发现大家面对网上大量的信息,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谣言,这些信息一些人来说是一种压力源,其中一些人还会越刷屏越焦虑。”他说,越刷越困扰的一个表现就是睡眠上的困难。

怎么办?陈树林运用目前世界上用来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重要心理疗法——正念疗法,通过音频信息,让网友扫描全身来帮助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改善人们的心理状态。他说,这是先前的一项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这个音频不止对于缓解压力,对于睡眠的效果非常好,因此在防疫心理应对中推介给广大网友。

参与此次科普短文写作的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2018级的硕士生朱月平告诉记者,很多的写作素材是来自于广大网友还有身边同学。“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教如何宅得身心健康。很多时候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分享给大家,让心理应对更具针对性。”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系主任何贵兵教授介绍,系里教师还通过网络积极与全国心理学相关专业组织联动,参与发起网络心理援助工作,积极投入心理援助服务。有些教师还第一时间设计了关于疫情防治的心理学研究,通过网络开展问卷调查,以深入分析危机事件中民众的社会心理特征和心理应对方式,为危机事件下的心理建设提供持续有效的专业支持。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