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广东高校援鄂战“疫”

发布时间:2020-02-01 作者:刘盾 漆小萍 黎鉴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这几天,在湖北武汉与死神作战,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桑岭的工作常态。1月26日,桑岭奋战12个小时后,才顾上吃晚饭。当天下午,他和湖北、上海等地医生在物质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联合作战。他们给一位生命垂危的患者上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将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连日来,广东多所高校附属医院奋勇争先,相继组建10余支医疗队,奔赴湖北。医护人员逆向而行,携带紧缺的医疗物资,支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主战场。

若有战,争先恐后上前线

“在此,我们积极请战: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简称南医大)南方医院党委收到一封请战书,24个红手印代表24颗赤子心。2003年,这支战队奉命奔赴北京小汤山医院,抗击“非典”。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支历经生死考验的战队挺身而出,“我们小汤山全体队员都义无反顾,奔赴一线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疫情凶猛,却挡不住广东省内高校附属医院救援队出征的战鼓擂动。1月24日,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组派医疗队援助湖北的任务后,广东医疗队在1小时内迅速集齐,128人在除夕星夜驰援湖北。他们来自广州市内9家三甲综合医院,其中7家为广东高校附属医院。

看到支援武汉的消息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简称中山三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护士张杨正在老家湖北荆门休假,看护生病中的宝宝。“我们的家乡没有被放弃。作为湖北人,我更是义不容辞。”给宝宝打完针,张杨当即简单收拾行李,拍个全家福,赶往武汉与大队伍汇合。

“习惯了紧急的任务,我随时做好准备。”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暨大一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主任陈祖辉援藏归来不到半年,又奔赴武汉。1998年武汉抗洪救灾、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2018年援藏的经历,让这位流行病学博士将国家号召作为催发的号角,“这就是我的使命!”

“我是医二代,我爸是医生,他在县城忙着防治疫情工作,我不能选择在家当逃兵!”母亲哭着不给行李箱,而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二区主管护师陈林叶义无反顾,出征武汉。

“送我姐这个白衣天使赴武汉一线支援,真的真的真的真的一定要平安回家啊。”看到弟弟发的微信朋友圈,陈林叶忍不住掉下眼泪。

“说实话,其实我也怕啊,也怕死啊!”这次来武汉支援,中山三院内科重症监护室培训护士朱海秀没敢告诉父母。她生于1997年,在广东医疗队年龄最小,“我还未实现带父母旅行的诺言,还未履行与朋友的约定。但于国家,我是名党员,要勇敢,敢奉献;作为医护人员,救护病人是我的职责”。

中山三院等支援医院在本院物资缺乏的情况下,捐出大批防护服、口罩等紧缺医疗物质,让本院援助队员带上前线。“我们带的最主要物品就是防护用品。”第二批广东医疗队队长、中大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姚麟介绍说,第一批广东医疗队出发时,中山六院就捐出了该院约35%的物资库存。

和武汉同袍并肩抗疫

“武汉,我们来了!我们和你们一起扛!”1998年,暨大一院医生吴义就奔赴武汉抗洪救灾,21年后他再次驰援武汉。虽已年过半百,吴义主动要求到一线值班,“现在疫情严峻,多一个人值班就多一份力量,就能帮多一个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来自广东省内高校附属医院的援军抵达湖北后,就穿上“战衣”,与湖北医护人员合力战“疫”。作为广东省内高校附属医院选派的精兵强将,他们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赶往汉口医院等亟待支援的医院。

“我没见过凌晨4点的广州,但我见过凌晨4点的武汉。”1月27日凌晨3点多,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血液内科护师梁玉婵与战友一起,从酒店步行到汉口医院等医院,他们面临的是一场场硬仗。

其中汉口医院距华南海鲜市场直线距离约4公里,是武汉市综合医院中首家确定为应对疫情的定点医院,患者较多。该院承担着巨大的诊疗压力,不少医生连续作战,已经十分疲惫。汉口医院工作人员告诉援助队员,广东医疗队过来之前,该院部分护士已经几天没休息了,经常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上班走路腿都在颤抖。

在交接工作时,广东首批医疗队领队、南医大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和肝病中心行政副主任郭亚兵看到,汉口医院有的医生几欲落泪,广东医疗队缓解了他们的压力。“亲爱的汉口医院同仁,我们不是你们的救星,我们是你们肩并肩的战友!”陈祖辉在手记中写出心声。

广东医疗队不畏艰险,开工前,队友们互相鼓劲打气。1月27日,南医大珠江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管护师郑爽欢和同院护士陈林英,就要分管汉口医院30位病人,其中8名危急重症患者。

为节省时间、节约物资,南医大南方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胡国栋等广东医疗队医护人员,都穿上了成人纸尿裤,这是胡国栋首次穿纸尿裤上班。

中山三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李洪涛已经50岁,他经常在一线八小时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精气神不输年轻人。“从上班开始,防护服就被汗水浸透。”但朱海秀一刻也不敢停,“不想让病人焦急地等我”。

到武汉后,陈林叶上了多个夜班,洗手无数次,防护服一穿就是几个小时。她的手从发红、痛变为起疹。很多广东医疗队医护人员手部发红起疹,面部被口罩勒出印痕,南医大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护师张志博脸上甚至被压出I期压疮。

“身在一线,我们只能坚强勇敢。”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一区护师莫思晴在战“疫”日记中写道,“医生们常说重症医学科的姑娘不一样,其实没啥不一样。我们可以为双倍体重的病人翻身,但也会在凌晨的武汉冻得瑟瑟发抖、双手刺痛”。

想方设法从病魔手中抢夺生命

“想拼搏,想要扼住疫情的喉咙,为患者带去些许希望。”在张杨的日记中,“拼搏”一词多次出现。

拼搏成为广东医疗队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广东医疗队接管的部分病区是临时改建的传染病房,并不符合隔离与防护标准,刚接手时,就面临重重困难:制氧机等设备短缺,危重症患者占比高,医护人手明显短缺……广东医疗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再造流程,重新划分污染区、清洁区等。

对肺部受损患者,氧疗是重要治疗手段。而汉口医院面临着氧供不足严峻局面。中山三院产科主管护师杨彧积极发动中山大学校友会资源,采购了15台制氧机,由中山三院第二批援汉医疗队随飞机连夜带到武汉。

广东医疗队更是用精湛医技,想方设法从病魔手中抢夺生命。

汉口医院急诊科收入一名呼吸衰竭的患者,在鼻导管吸氧状态下,该患者血氧饱和度还不到60%。由于医院氧供应设备出现故障,氧压不够,病人血氧难以维持,怎么办?

南医大珠江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王凯急中生智,将高流量的接口连接氧气罐,就可以达到高流量所需氧压要求。王凯和其他医疗队员立刻行动,将高流量机器连接至氧气罐、调好参数,进行高浓度氧疗。很快,病人血氧就稳定到80%至90%之间,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好转。

中大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吴健锋在汉口医院带队查房时,发现75岁的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至60%。由于专家们身穿防护服,完全无法对患者进行听诊,不排除患者发生气胸。就在患者命悬一线之际,中山一院援鄂专家在汉口医院开展床边重症超声技术,成功抢救重症患者。

一位患者血氧饱和度掉到了50%至60%,情况危急,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科二区护长刘桂容飞奔过去,帮患者扎动脉血,进行检查。患者看到她一扎就中,对她竖起了大拇指。4个小时里,从输液补液到心理辅导,再到清洁卫生,刘桂容带着值班护士们做起了全能护士。

在煎熬中经历了3天的咳喘、呼吸困难,患者邹奇开始好转。他亲眼见证了广东医疗队作为生力军,在诊疗患者、改善病房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辛勤付出;广东医疗队更提升了士气,为更多患者增添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我想让广州的护士帮我打针,不疼,就是心疼你们,都是父母的宝贝,怎么舍得让你们在阖家团圆的时候,远赴疫区来帮助我们。”一位病患的话,让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护士李青一下湿了眼眶。李青微笑着对患者说:“好好休息,多喝水,提升免疫力,我们一起加油,就都可以早点回家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漆小萍 黎鉴远 记者 刘盾2月1日发自广州)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