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时代来华留学事业的重要遵循

发布时间:2020-06-14 作者:蒙梓 来源:神州学人

专题座谈会现场   摄影_蒙梓.jpg

5月20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陈宝生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来华留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来华留学生的亲切关怀,是推动来华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要深刻领会把握回信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明确定位、做足准备、加强引导,踏实踏稳教育对外开放步伐,努力开创来华留学工作新局面,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5月21日,教育部党组专门下发通知,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重要回信精神。(扫描右上方二维码查看通知全文)

5月20日的专题会后,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主持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精神专题座谈会。北京科技大学在会上介绍了学习体会和贯彻情况。教育部有关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京部分高校作交流发言。

刘锦(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办主任):

我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一是鼓舞人心,温暖人心。总书记在回信中对来华留学生语重心长、谆谆教诲,充分展现了总书记对广大来华留学生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回信不仅是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也是给所有来华留学生和来华留学战线一线教职员工的,令整个教育战线备受鼓舞;二是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来华留学工作,此次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来华留学工作的亲切关怀,也是对来华留学战线多年来推进来华留学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有力鞭策;三是指明方向,提供遵循。在新冠肺炎疫情给来华留学事业带来重大挑战的时刻,总书记的回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是新时代来华留学事业乃至整个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遵循。

我们将把学习贯彻回信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强化责任担当,牢牢把握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开创新时代来华留学和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来华留学生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及时关注并妥善解决其合理诉求和实际困难。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的针对性、精准性,打造来华留学重点项目和精品工程。坚持质量为先,完善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武贵龙(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3月,巴基斯坦总统阿尔维访华,两国互相捐赠防疫物资。学校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深受鼓舞,希望通过信件的形式向习近平主席汇报在中国学习、生活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感受与收获。

4月,学校收到巴基斯坦留学生正式提交的《致习近平主席的信》。信中,他们深情回顾了在中国学习、生活的经历和感受,记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帮助,表达了对中国政府在全球疫情防控中作出积极贡献的深刻理解,抒发了对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感激之情,以及学成后积极投身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憧憬,表示希望得到习近平主席的教导和鼓励。

5月17日,我们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回信字里行间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彰显了生命至上的理念情怀,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持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通过对回信精神的深入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回信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对做好留学生教育服务、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重大指导意义,对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

邱水平(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很多留学生和老师纷纷发来感言,高度认同、评价中国政府为抗疫采取的果断措施,感谢中国政府和北大对他们的关怀爱护。一位巴基斯坦博士生表示:“我将中国作为我的第二故乡,并为有这样的故乡而深感自豪。我是习近平主席的铁杆粉丝,他对本国人民和在中国的外国人一视同仁,他的关切之情令我倍感振奋。”一名墨西哥留学生说:“中国待我如亲人,我对此深怀感激。我因能继续为加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和理解贡献力量而备感自豪。今日的同学,将成为明日连接世界命运共同体的友好纽带。”

近年来,北大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同向发力,充分发挥北大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优势,创新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层次国外人才,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人才支撑。

杨斌(清华大学副校长):

清华大学来华留学生踊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并结合亲身经历表达对回信的感激之情,为中国政府和清华在疫情期间对来华留学生的关心和帮助表达由衷的感谢。他们赞扬中国政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所采取的积极有效措施,表示通过亲眼看到中国人民为抗击疫情展现出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精神,更加深刻地领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为中国在抗击疫情中展现的中国速度、中国精神而深受触动,认为中国除了打赢自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外,还积极援助世界各国,帮助其他国家共渡难关,展现出大国担当。来华留学生还表示,将通过自己在中国所学、所见、所感,积极向本国人民介绍他们亲眼所见的中国、更加全面的中国。

中共十八大以来,清华大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努力构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落实全球战略,提升学校国际化能力;吸引世界各国优秀青年来校学习,鼓励中外学生交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靳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饱含深情,富于思想,在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员工,特别是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通过学习回信精神,我们有三点体会:

第一,要强化命运与共理念,进一步推进中外青年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履行高校担负的特殊责任,大力推动中外青年交流,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可亲可感、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

第二,要强化生命至上理念,进一步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中国人民大学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坚持中外学生一视同仁予以关心和爱护,为在华在校的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我们将继续紧绷疫情防控之弦不松懈,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全力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确保返校复课平稳有序。

第三,要强化开放合作理念,进一步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留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来华深造,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也是在了解中国、融入中国、向世界推介中国。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做好留学生管理服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

周作宇(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师生健康安全第一的原则,将国际学生统一纳入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体系,统筹制定学生帮扶方案。

与此同时,海内外北师大学生心系母校、祈福中国,通过筹集防护物资、捐助爱心善款、积极主动发声等多种方式,支持学校及中国疫情防控。来自阿尔巴尼亚的留学生从土耳其购买大量口罩捐赠给学校;来自蒙古国的留学生从境外邮寄给老师一批提高免疫力的饮品,还在附信中写道:我们蒙古人无时无刻不在深切地担心和关注着我们永恒的邻居——中国;北师大校友、埃及外贸与工业部首席经济研究员在《中国日报》发表文章《中国战“疫”为世界树立榜样》,表达非洲人民坚定地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决心和信心。

在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来华留学生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你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促进民心相通。这一殷切期望和嘱托,对多边双向教育交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王定华(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给巴基斯坦留学生的,也是给全体出国留学生和来华留学生的;不仅是给留学生的,也是给全体青年学生的,为高校做好新时代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一,新时代青年学生应勇担时代重任,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中外友好交流使者的角色,应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文化自信,培养全球视野,练就过硬本领,如此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

第二,新时代留学工作应坚持正确方向,培育更多知华、友华、爱华力量。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展现的制度优势、文化力量,强化了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中国也将随之成为外国优秀青年更加认可的留学目的地。高校应准确把握留学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更有成效地培养更多国际人才,服务国家建设大局。

第三,新时代高等院校应望世界大势,努力成为融通中外文明的引领者。这次疫情于世界而言,进一步推动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于中国而言,体现了大国胸怀,履行了大国责任,强化了制度认同;于高校而言,是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提升国家话语能力的一次大考。

张宝钧(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传递了对留学生的关爱,我们应该加强管理,切实保障在校留学生的安全健康。对疫情防控工作,北京语言大学周密部署、压实责任,引导师生科学防护,保障师生安全与健康。在多方面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为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体现了对留学生的期待,我们应该积极引导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北京语言大学在校留学生畅谈了学习回信的收获,讲述了身边的抗疫故事。巴基斯坦学生纳飞斯表示,能够通过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促进中巴两国文化交流,为共建中巴友谊贡献一份力量,感到十分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强调了共建共享的理念,我们要在留学生中宣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疫情期间,北京语言大学面向全球免费开放线上课程,为在华留学生和全球希望学习汉语的外国朋友量身定制了汉语口语、中国传统文化等线上课程。希望培养更多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热爱中国的留学生,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一份力量。

蒋庆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进一步表明了党和国家对来华留学事业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开放的世界情怀,以及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强决心。

通过学习回信精神,我们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第一,进一步精准把握来华留学教育新形势新要求,注重发挥学校、学院、留管老师、学生组织和驻华使领馆的教育引导作用,加强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认同,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探索并固化疫情防控期间留学生管理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第三,注重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加强对留学生的选拔、考核,以及日常教学管理,培养更多能够推动人类进步的高素质国际化领军人才。

黄海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引起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留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利用好在中国学习的机会,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报效自己的祖国。

一直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留学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不断开拓来华留学工作新局面。一是在共同抗击疫情中体现真情实意。疫情发生以来,学校成立了留学生疫情防控工作专组,全面摸排和掌握所有留学生状态,确保最新政策、教学安排、防疫知识直达每名留学生。留学生们也自发组织声援抗疫,通过各种方式在各类社交平台上记录抗疫的所见所闻,表达美好祝愿,传递“中国也是我的家”的真情实感;二是在趋同管理中提升培养质量。强化制度体系建设,推进中外学生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建立留学生海外生源基地,优化留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一批学院级留学生培养示范基地;三是在扩大教育开放中服务国家战略。学校建有3个国际教育培训中心,推动中国北斗技术、卫星技术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和普及,为和平利用外空作出北航独有的贡献。

王博(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意义重大,必将为我国来华留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凝聚起磅礴之力,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国内在校巴基斯坦籍学历生最多的高校,北京理工大学工科专业特色突出,国际化办学水平较好,深受巴基斯坦学生青睐。多年来,学校为巴基斯坦培养了大批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在该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将关心关爱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贯穿于疫情防控工作始终,时刻关注中外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详细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状况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并给予极大关注和及时解决。

招生工作方面,北京理工大学有信心克服疫情不利影响,扎实做好本年度来华留学招生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将继续以“双一流”建设为动力,以质量建设为核心,提质增效、内涵发展,全力打造“留学北理”卓越品牌,努力开创来华留学工作新局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生建学(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特别是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总书记在回信中表示,中国欢迎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为我们做好来华留学工作标定了准确方位,提供了不竭动力。

近年来,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全年在华国际学生已突破50万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来华留学生达11.1万人。此次给总书记写信的北京科技大学52名巴基斯坦留学生,有29人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他们关于中国抗击疫情工作、在华学习生活情况等方面的看法和建议,体现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抗疫工作的肯定和赞誉,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了解和理解,对中国与世界文化融通的认同、亲近和热爱。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来华留学工作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下一阶段,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回信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与相关高等院校一起深入推进招生培养等各方面的改革,吸引更多各国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深造,不断提高生源和培养质量,努力做到留学生规模与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是继续做好服务管理工作,特别要做好疫情期间的关爱工作,了解来华留学生所思所想,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把总书记对来华留学生的关怀和期望切实体现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三是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来华留学工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神州学人(2020年第6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