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北京林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020高招政策变化

发布时间:2020-06-18 来源:阳光高考信息平台(chsigk)

北京林业大学

2020年取消级差,按分数优先原则录取专业

——访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穆琳

640.webp.jpg


北京林业大学全国投放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招生专业及专业类仍然是40个。今年招生政策有一重大改变,就是录取专业的方式,往年按照专业级差的方式录取,今年学校取消级差,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录取专业。

一、今年招生计划有无增减?招生政策有哪些新变化?哪些专业有特殊要求?

今年北京林业大学在全国投放招生计划总数仍是3400人,和去年持平,分省招生计划暂未确定,考生可以先参考一下去年的招生计划情况,预计会在往年的基础上保持一致或略微调整。以北京为例,2019年学校在京招生计划共218人,除此之外,还有艺术类、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的招生计划,2019年在京实际录取244人。

招生政策和往年比,有一点特别大的改变,就是录取专业的方式,往年按照专业级差的方式录取,级差为110,今年取消级差,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录取专业,让考生报专业时不被级差所困扰。

需要注意的几点是:1.对于中加合作办学的两个专业:生物技术(中加合作办学项目)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中加合作办学项目),要求高考英语成绩达到100分以上;2.在外语语种方面,日语、设计学类专业只允许英语语种考生报考;3.对于体检要求,北京林业大学除了执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对指导意见中患有不宜就读专业疾病的一般不予录取,还有一些专业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有补充规定,详情见学校招生网http://zsb.bjfu.edu.cn/相关内容。

二、2020年招生专业有无变化?学校有哪些特色专业?

学校在招生专业上和去年保持一致,无新增专业,招生专业及专业类仍然是40个。

1.绿色生活相关专业。学校的林学、风景园林学,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A+档位,林学学科曾为国家培养了9名两院院士;风景园林学在教育部组织的历次一级学科评估中始终位列第一;园林、园艺等专业所依托的学科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生物科学专业是教育部设在林大的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该专业以森林生物学为特色,主要是培养生物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人才,80%左右的毕业生能进入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造。

2.绿色生产相关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包装工程等专业,他们所研究和利用的主要是可再生的生物质材料,比如木材、秸秆、果实、种子、花卉,甚至包括树皮枝杈等,这些材料的特点就是绿色、低碳、环保,并能制造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的燃气、燃油、活性炭等能源,实现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生态环保相关专业。学校生态环保类专业范围广泛,有研究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环境监测的环境科学专业,有具体到进行废水废气废物三废处理的环境工程专业,有保护植物的森林保护专业,有保护动物和湿地的的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还有涵养水源、护卫国土资源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除了以上特色专业外,学校还有一批社会需求比较旺盛的通用类专业,比如会计学、国贸、金融、计算机、法学、心理学、英语等等,其中农林经济管理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三、学校咨询方式或联系方式

1.咨询电话:010-62338216,62338222,82381399(传真)

2.招生网址:http://zsb.bjfu.edu.cn

3.微博:http://weibo.com/2799681034

4.微信公众账号:BJFU8216

5.邮箱:blzsb@bjfu.edu.cn

6.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太原理工大学

2020年新增四个专业

——访太原理工大学招办主任冀巨海

640.webp (1).jpg

2020年新增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医学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四个专业,2019年“双万工程”全国一流专业评审当中,有17个特色鲜明的专业入围,目前1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一、2020年招生专业有无变化?学校有哪些特色专业?

2020年新增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医学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四个专业,新专业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以工为主的特色和优势。

太原理工大学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将于2020年开始面向我国内地招生,年招生规模为120人。

目前,学校18个专业通过了ABET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排全国高校的前11位。2019年“双万工程”全国一流专业评审当中,有17个特色鲜明的专业入围, 现有1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工程学、材料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

二、学校的录取原则有何特别之处?哪些专业有特殊要求?

太原理工大学依据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对于进档考生,不设置专业级差,专业志愿分配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按其高考改革方案相关规定进行录取。在内蒙古自治区普通类招生实行“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的录取规则。

采矿工程专业只招男生;建筑学、城乡规划专业入学后要求加试美术,成绩不合格者将酌情调整到其它专业;英语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其它专业不限外语语种;凡色弱、色盲的考生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限报专业执行。不能准确识别红、黄、绿、蓝、紫颜色中任何一种颜色的考生不要报考建筑学、城乡规划、工业设计以及艺术类专业,以免无法正常学习。

三、学校咨询方式或联系方式

1. 太原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http://zs.tyut.edu.cn/)

2. 咨询热线:0351-6014360,6018616

3. 招办邮件:tylgdxzsb@163.com

4. 微信公众平台:太原理工大学本科招生

华东师范大学

首个医学类本科“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今年招生

——访华东师范大学招办主任濮晓龙教授

640.webp (2).jpg

华东师范大学有84个本科专业,1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2020年学校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等5个专业启动“强基计划”。另外,学校开设首个医学门类本科专业“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列入2020年度本科招生计划。

一、今年学校招生政策有哪些变化?

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一所文理兼容、学科齐全、优势学科突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20年进入首批试行“强基计划”高校名录,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哲学5个专业启动“强基计划”,选拔、培养“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为国家重大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此外,还将推出若干个专业“双学位”招生培养项目,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双学位”招生专业请以官方平台公布为准。

二、2020年招生专业有无变化?学校有哪些特色专业?

华东师范大学增设“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这是华东师大开设的首个医学门类本科专业,将列入2020年度本科招生计划。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旨在通过整合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康复学、认知心理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的优质师资力量,建设高品质言语、语言与听觉康复课程,培养适应我国当代言语语言听觉康复事业发展需要,能为相关人群提供专业预防、评估、诊断、治疗与康复咨询服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华东师范大学有84个本科专业;1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分别是: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心理学、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方向)、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国际汉语教育、化学、生物科学、哲学、学前教育、英语、体育教育、统计学。

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建设点名单中,华东师大19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统计学、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社会学、英语、心理学、体育教育、新闻学、公共艺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生物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哲学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三、学校咨询方式或联系方式

咨询部门: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

咨询电话:021-62232212

招办网址:www.zsb.ecnu.edu.cn

学校网址:www.ecnu.edu.cn

联系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200062

华东师大各省(市、自治区)招生组也均已开通了线上咨询平台,根据学生需求,开展实时咨询、定期宣讲和情感支持,并及时分享最新的招生资讯与材料。各招生组线上咨询信息可在“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 www.zsb.ecnu.edu.cn和“华东师大本科招生”微信公众号(微信号:ecnuzsb)查看。

注:文中学校按招生代码排序。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