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开发非遗课程群 聘请大师进校园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活态传承满族非遗文化

发布时间:2020-07-13 作者:周洪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周洪松)在丰宁满族剪纸传承人石俊凤指导下,大学生社团完成剪纸防疫知识系列作品《一只蝙蝠的自述》;在滕氏布糊画传承人刘海艳指导下,大学生创意制作布糊画作品《请战》;苏勒老师带领弟子将翻译成满语的40余首民族经典歌曲制作成MV发布到网上,点播突破10万人次.......

疫情防控停课期间,河北民师范学院灵活运用本校“满族非遗大学内活态教学传承”成果,点燃了本校学生居家防疫的学习乐趣和生活激情。

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承德的河北民族师院,是河北唯一一所民族类本科院校。多年来,该校首打民族牌,聚焦满族非遗,逐渐凝聚成“师范底色、民族特色、应用型新色”“三色”办学理念。其中,利用承德地区满族人口聚居(满族人口占38%)、满族非遗底蕴丰厚的先天优势,该校将民族文化传承的传统性与现代本科教学相结合,构建了“满族非遗教学活态教学传承”新范式,培养出大批兼具现代化师范专业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新时代大学生。

“‘活态’指非遗的原生性、鲜活性和新生性,我们传承的是国、省、市认可的土著型满族非遗项目,并采取非遗传承人‘师徒式’传授技艺方式,以现当代社会型态认可且能接受的模式和平台进行推广。”河北民族师院副院长李克军对此研究颇有深度。

据介绍,该校通过开发非遗课程群,聘请非遗大师进校园,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项目研究引领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立体教学传承。

学院专门成立负责非遗传承的教学单位,在当地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择濒危或精品项目纳入本校教学计划,开发了满族文学、满族音乐与舞蹈、满族剪纸、满族刺绣、满族体育等17门课程组成的满族非遗课程群,列为大学生必修课或选修课并赋予相应学分,形成集理论、传习、拓展“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该校聘请石俊凤、刘海艳等当地17位非遗“民间大师”任“非遗课程指导师”,遴选校内教师任“非遗课程管理师”,组建了“非遗传承人+高校教师”的师资团队,并通过搭建“满族非遗馆+大师工作坊+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平台,将传统的非遗项目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统合为校园活态立体传承。目前,该校已建设非遗教学传承实习实训基地7个,非遗田野调查基地11个,大师工坊10个。

同时,该校注重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引导在校生组建起满族说部社、满族民俗社、满文书法社、满族刺绣社等20多个满族非遗传习社,并“以赛促学”。如今,走进该校在全国高校中唯一的满族非遗馆,历届学生创作的满族风情艺术作品颇具“大师风范”;师生共同完成《河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清代地契资料编目》等项目成果蔚为大观。

作为该校“项目引领教学”的典范,该校大学生满族歌舞团已成为赛罕坝夏季旅游约演团队,长期活跃在一线,2020年初还参加了春晚伴舞;满族二贵摔跤表演队成为上海进博文中央文化展台的表演项目;太阳文化旅游公司、宇晴文化创意公司等大学生创业项目,已成功融入并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有全国数十所满族中小学加入该校引领的“满族中小学非遗传承联谊校”并轮流承办传承经验交流活动六期。几年来,先后有20余所高校前来学习考察,多次接收荷兰莱顿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学生来学校研学满文古籍文献。

“文化兴盛,高校有责。我们将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新时代文化建设基本方略,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融会贯通。”河北民族师院党委书记苏国安如是说。

据悉,该校已获批建成国家民委民族关系研究基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基地以及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基地。就在去年,该校《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高校活态立体教学传承新范式》重大教改课题,连续获得国家民委民族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河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