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探索具有江苏特质的名师培养之路

发布时间:2020-08-07 作者:李大林 何刚 汤文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启动实施“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眼加快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家型人才队伍,启动实施“苏教名家”培养工程。作为全省重要的高层次教育人才工程,“苏教名家”培养工程与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相比,有何创新之处?“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将如何组织实施?对该工程实施,教育界人士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创新路径——对应新时代要求培养教育名家

根据《意见》要求,“苏教名家”培养工程旨在围绕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培养一批有创造力、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型名教师、名校长、名专家,遴选过程遵循师德师风优先、育人实绩优先、吃苦奉献优先、发展潜力优先等原则。对此,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南通市教科院院长陈杰表示,四项优先等原则要求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标准高度契合,抓住了名师成长的关键维度,体现了该工程的时代性特点。

“《意见》相关要求还体现出教育名家培养的针对性,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江苏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具有独特的江苏气象、苏派气质。”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徐州市高级中学校长秦晓华告诉记者,对应要求,培养对象应努力追求理论有建树,实践有成果,师德有口碑,通俗一点说,就是要做到学生喜欢,同行认可,发表观点,成绩不错,这样的教师就是发展中的教师,也将逐步成长为社会公认的教育名家。

记者采访了解到,作为与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接续实施的高层次教育人才工程,“苏教名家”培养工程不仅在方案制定上增强了针对性、凸显了时代性,而且在培养对象选拔、培养规模和培养周期上都有了新变化。如“苏教名家”培养工程每年面向全省选拔50人,10年培养500人,每期对象培养周期为3年。遴选对象除面向基础教育与中职学校的教师、校长外,还增加了教科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等相关人员,并且对特别优秀的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遴选条件放宽到设区市学科带头人。

为创新培养路径,该工程除引领培养对象在锻造师德、深化教研、创新实践、扩大影响等方面扎实努力外,还要求其按照“名师-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教学共同体-教育教学流派”的发展路径,制定个人阶段性规划,成立学科性教学研究所等。

“这个路径设置旨在增强名师培养与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的协同性,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名师成长梯队。”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教师工作处处长马斌告诉记者,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发展机构等将协同做好培养对象的遴选、指导、考核等工作,并以工程实施为抓手带动全省教师队伍发展。

扎实推进——突出实践导向协同梯队建设

为扎实推进相关工作,江苏省教育厅将成立“苏教名家”培养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培养对象的指导、考核等重大事项。原“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领导小组”改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培养工程实施办公室,挂靠在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办公室在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指导下负责培养工程的具体实施,做好协调管理、方案制定、专家选聘、活动交流、总结考评、典型推广、项目研究等工作。

“在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推进期间,我们实施了九大系列培养计划,如‘催生教育主张——培养对象理论素养提升计划’‘推动教育创新——培养对象实践模式构建计划’等,在高层次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倪娟告诉记者,除总结相关经验接续做好培养对象的培养外,还将进一步强化培养对象的自我规划、自觉努力、自主成长等意识和能力,采取主动探究与专家指导、实践锤炼与理论提升、个人发展与团队共进等方式,促使其对标教育名家要求,不断努力、奋发精进。

为丰富培养路径,推动培养对象差异化发展,《意见》明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培养对象各自的特点,研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个培养对象至少在本地挂钩一所薄弱学校,组建几个师能提升工作坊,形成若干特殊学困生学习改进方案等。

“有统一要求、机制保障,又提倡个性化发展,突出实践导向,彰显了‘苏教名家’培养不仅看重成果,更要看到其服务教育、引领同行、提高质量的实在行动。”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师培中心教授王高表示,建立培养对象与乡村薄弱学校等挂钩制度,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民生工程,不仅有利于薄弱学校的发展,也能给培养对象提供施展才华、担当责任的舞台。

“建立培养对象与乡村薄弱学校等挂钩制度,是非常接地气的路径设置。”秦晓华说,近现代卓有影响的陶行知、晏阳初、陈鹤琴等教育名家都是扎根乡土的表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社会的真实状况,才能深切感受孩子的求学渴望,才能获得推动教育发展的原生力量。“当然,挂钩有硬挂钩,也有软挂钩,希望在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置,让这种挂钩硬起来、真起来。”

示范引领——涵养江苏风格形成苏派特色

为做好工程的组织实施,《意见》提出,要构建协同机制,加强省市协同管理,建立过程考核与动态淘汰机制,各设区市教育局要配合省教育厅每年对培养对象进行实地和线上的过程性考核,通过考核者进入下一年继续学习,三年期满进行终期考核。

在倪娟看来,建立逐年考核机制与强调培养对象要“自己规划、自觉努力、自主成长、自我实现”目的相同,那就是培养对象一定是要主观上有活力的,而不是把其视作一顶荣誉帽子,评上了不想学。只有不懈追求自我发展,自身成长后服务于江苏教育和区域发展,并积极在教师成长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苏教名家”。

“工程实施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也能起到示范作用,如放宽优秀青年教师的遴选门槛,就有利于增强青年教师的成长内驱力。”江苏省“教海探航”专家型教师发展培训项目学员、连云港市苍梧小学教师樊伟说,作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要想走得高走得远,既要提前谋划,明确目标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又不能局限于自身发展的一亩三分地,而要以积极的姿态、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成就学生,做一个有想法、有成就的好老师。

推动名师发展,促进队伍建设,涵养“江苏风格”是工程实施的目的和追求。那么怎样才称得上是“江苏风格”,又怎样在实践中涵养呢?“江苏风格、江苏特质应该是多元的,苏派文化本就是水性的,包容,柔软,丰富;随物赋形,情态各异。”秦晓华认为,“苏教名家”可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但更要有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主张和实践,有自己的样子”。

“‘苏教名家’应以有厚德行、有敬畏心、有真才学、有大格局为追求。”陈杰建议,可以从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结业名师中遴选部分导师,发挥传帮带作用。此外,要抓实培养对象的师德养育,先“育人”再“成家”。在此基础上,引领培养对象从课堂、学校出发,扎实走好每一步。

省教育厅副厅长潘漫说:“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和四个‘引路人’要求,通过实施‘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努力促进具有江苏风格、江苏特质的教育名家的产生与成长,并以此带动全省教师队伍发展,为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形成‘为全国发展探路’的江苏方案、江苏实践和江苏经验。”(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李大林 通讯员 何刚 汤文清)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