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发布时间:2020-10-28 作者:崔雅琴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微信图片_20201028163307.jpg

(张学军 摄)

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要性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举措有很多,基于文化认知的教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对中华民族文化认知的维度问题,国家做了宏观说明,但对区域文化介绍不多,而许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地方教材、校本统编教材虽突出了地域特色,但全面性不够。

本文探讨地域文化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地域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提升地域文化认同,有利于本地区各民族的自我认知,从而对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民族教育融合地域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形式单一、路径狭窄、媒体利用率不高等方面。地域文化表现为生态景观、人文古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貌、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把其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因素抽取出来,作为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素材,是当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十分迫切的任务。

地域文化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

以河套文化为例。河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作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拉锯地带,历史上亦是民族的摇篮。不仅北方各民族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汉族及其先民也在这里居住和劳动。那些声名显赫的草原民族,多半是从河套地区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不同民族在这里传承着包罗万象的文化“基因”。

河套文化蕴含着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河套各族及整个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虽不时发生矛盾、冲突和战争,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进,战争以外的种种方式,如和亲、迁徙、杂居、通婚、政治交往、经济文化交流等,推动着各族之间,特别是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关系的不断改进,其主流和总趋势是融合和团结的因素愈来愈多,隔阂分离的因素愈来愈少。如虽然秦汉与匈奴的战争冲突史书屡见不鲜,但双方和平共处的时间仍多于战争冲突的时间,中原汉族与北方各族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谁也摆脱不掉经济上的互相依存关系,这一点对北方游牧民族来说尤为重要。匈奴单于之所以一再要求与汉和亲,是因为和亲很大程度上含有经济交流的意义。同时通过姻亲关系的建立,便可以提出通关市,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广大牧民与内地交换的迫切需要,故和亲也促进了各族人民的经济交流。从北魏开始,河套地区与中原地区有了更密切的交流。

近代在反帝反封建的过程中,河套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联合反抗国内外共同敌人,这些事迹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和睦友好、团结奋斗及创造共同发展的未来播下了种子。典型事迹有抗战期间绥西战役中回汉将士团结御侮、蒙古抗日游击队联合各族兄弟浴血奋战、傅作义将军领导的五原大捷等。蒙、汉、回等各族群众在推翻三座大山的过程中,团结一致,并肩战斗,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新型的民族关系形成,民族团结上了一个新台阶。河套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积极参加生产建设,不仅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而且促进了自治区生产建设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民族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民族之间经济交流的日益密切,在改变经济文化面貌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河套文化承载着多元共生的文化基因。河套历史的发展,是一部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往来、交流、融合的历史长卷。据考古发现,巴彦淖尔地区已经查明不可移动的文物遗址528处,它们是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实物例证。其中阴山岩刻被誉为“千里画廊”,数量达5万余幅,真实反映了阴山南北不同时期各个民族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它不仅是北方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河套文化的独特魅力。

河套历史上的移民潮形成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秦汉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此后由明而清,移民潮一直延续到近代。民国初期,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地的贫苦人民逃荒,“走西口”进入河套地区经商、务农、养殖、操持手工业,传承至今天。大量移民的涌入,使得河套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各民族地区的文化融会互通,相互借鉴、接受认同、尊重包容。

源远流长的历史变迁、交错杂居的人口分布、彼此依赖的经济发展、日复一日的情感交流、不断碰撞的文化理念,使得河套各族人民优势互补、守望相助,这种团结互助的意识成为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保障。

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策略

《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8: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发展蓝皮书)指出,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特色不足、吸引力不够、覆盖面有盲点等问题。如何真正做到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本文结合河套文化提出三个方面的策略。

加强理论研究,促成部门联动。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常抓不懈,需要社会各部门联动,提高关注,加大投入。政府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民族宗教事务相关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与热爱关心民族团结进步和地域文化建设的个人,都可以加入这项事业,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合作,进行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宣传教育,发挥文化的熏陶浸染作用。

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多措并举。学校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重要平台。一是要以课堂为主渠道,建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既以思想理论政治课为基本课程,也适度开发人文历史类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还可以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一些理工类课程中。二是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将其作为师生社会实践平台。如参观阴山岩刻博物馆、匈奴古城遗址、五原农耕文化博览苑、五原誓师会址、乌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园、五原抗日烈士陵园、黄河水利纪念馆、兴边富农建设项目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活动体验和文化浸没,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两个共同”的思想。

创新载体方式,实现实践新突破。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实现实践方面新的突破,充分用好“互联网+”“文化+”“旅游+”等新技术、新业态。如借助文化产业大型情景史诗《阴山·古歌》的推广和驰名更好地宣传河套的民族交融;通过网站、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扩大社会影响力号召力。拍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的微视频,反映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和先进事迹,在主流网络平台上播放。随着电影《片警宝音》的热映,其中的原型人物宝音德力格尔的工作事迹正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宝贵素材;同时把河套地区的重要纪念日、民族节庆活动如河套文化艺术节、乌拉特草原文化旅游节、那达慕大会等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结合起来,打造出亮丽的地方品牌。(作者:崔雅琴,单位: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横港小学,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10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