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双一流”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再出发”

发布时间:2020-11-14 作者:蔡劲松 张小锋 铁铮 王洛忠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 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文社科高研院院长):

自2017年正式启动至今,“双一流”建设已进入周期总结、深化建设的新阶段。从建设维度和预期目标层面,绝大部分高校推进有力、成效显著,取得了高质量的进展。但也应看到,“双一流”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衡量其绩效、质量和水平,除了量化指标、专家的定性评价,其实更应当关注大学发展的根本性动力体系是否形成,包括大学精神的思想内力、自主创新的核心驱动力、“立德树人”的人才培育力、服务国家需求的战略支撑力等。说到底,“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创新,包括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科技自主创新、学科平台创新、大学治理创新。创新性是“双一流”大学的“裂变型”“核能式”根本属性。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应在深化“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更多地突出和完善“使命担当、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凝聚“价值引领、追求卓越”的源泉动力,以现代大学治理的效能提升,促进“双一流”建设目标愿景从“应然”走向“必然”。

@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服务国家战略是大学责无旁贷的崇高使命。目前,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各高校均如期交上了满意答卷,特别是晒出了服务国家战略的“成绩单”,可谓成绩可喜,未来可期。但也不可盲目乐观,与世界一流相比,我们犹存不小差距,亟待全力追赶。一要更加凸显前瞻性。既要研究和解决最新科技理论和前沿问题,也要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二要更加强调基础性。要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扶植力度,加快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步伐,因为基础学科每前进一小步,就意味着建立在基础学科之上的相关学科很可能迈出一大步。三要更加看重人文性。在首期“双一流”建设中,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经费相对投入最小、成效甚微,成为了不容忽略的“盲点”和“低谷”,而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都有一流的文化环境与之相适应、相匹配,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也是最易被我们忽略的道理。四要更加注重协同性。要强化“双一流”建设“全国一盘棋”的理念,使各校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彼此支撑,互相耦合,避免恶性竞争、无序发展和重复建设。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双一流”建设“再出发”之际,要不忘服务国家战略的初心。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也罢,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真正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忘记了这一点,就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这是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所决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必须做到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在未来的“双一流”建设中,一是要把服务国家战略当成重要内容进行谋划,当做重要任务加以实施。各有关高校都应积极主动与国家战略对标,完善和调整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框架下加快建设步伐。二是在考核和检验建设成效时,要增加“服务国家战略”的权重,引导和约束高校把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精彩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 王洛忠(北京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

北京师范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了“铸就教师教育领域珠穆朗玛峰”和“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努力做好教师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强建设教育学部,探索建设未来教育学院和乐育书院,构建完善“三维度·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施“四有”好老师“志远”计划和“启航”计划,在招生选拔、培养过程、就业激励上下功夫,努力做好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在“双一流”建设第一个周期内,累计为国家基础教育输送毕业生6,700人。着力建设教师教育研究所、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高端智库等一批研究平台,开展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决策咨询、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等工作,努力做好教师教育的科学研究。持续开展“国培计划”等教师培训,累计培训全国骨干教师和中小学校长近10万人次;实施“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和“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强化对青海、四川凉山州、云南玉龙县等地教育扶贫,努力做好教师教育的社会服务,积极争做教师教育的“标杆”。

《北京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