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12月14日讯(记者 林焕新 董鲁皖龙)“美育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认真研究并且要着力破解的问题。”在教育部今天召开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艺术课上增强艺术体验,掌握基本艺术知识、基本艺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专项艺术特长。“十三五”期间,学校美育工作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成效显著。
从数据上看,“十三五”期间,大部分省(区、市)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保证音乐、美术课程总量不低于总课时的9%;高中教育阶段,全国93.2%的学校能够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全国80.7%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学时;全国87.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
“各地各校不断强化美育育人目标,完善美育课程体系,丰富美育课程内容,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美育课程资源日益丰富。”王登峰表示,各地各校开发利用当地民族民间美育资源,丰富美育课程内容,构架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体系,在中小学增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
“美育受惠群体不断扩大。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的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掌握了艺术特长。”王登峰介绍,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78.5%的四年级和77.2%的八年级学生演唱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91.5%的四年级和65.8%的八年级学生绘画创作与表达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八成以上学生喜欢艺术课和艺术教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