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用“东华所能”补“盐津所需”

东华大学教师团队赴云南盐津扶贫侧记

发布时间:2021-01-04 作者:任朝霞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真没想到,我们老两口还能过上这样好的生活。”家住云南省盐津县庙坝镇黄草社区大坪社的贫困户郭逢富紧紧握住东华大学正在他们村挂职的第一书记张强的手,内心充满了感激。为他家危房改造、饮水水质提升改造的事,张书记来家里连跑了几趟,帮忙联系建房的砖、沙和水泥,跟村干部积极协调运输车辆……今年,他们如愿以偿,终于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子,喝上了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不仅仅张强,从2013年开始定点扶贫至今,东华大学先后有陶康乐、陶俊清、卢洪伟、张强、范金辉、董晓光共6位老师到盐津挂职、扎根扶贫一线,用“东华所能”补“盐津所需”

“毛路”变身幸福路

“毛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可能很少听说,但对盐津的老百姓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由于这里地处海拔较高的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交通落后也成了当地深度贫困的一大主要原因。

陶康乐是第一个去黄草挂职社区第一书记的东华人,当时他的孩子出生才刚刚四个月。虽然心里对孩子、对家庭有万般不舍,但考虑到扶贫工作需要,他还是坚定地接受了这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打头阵”光荣却也不易,很多工作可以说是零基础开始。

到了黄草,他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户,到村民家、田间地头去了解村情。看到村民们踩着泥泞的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出行,贫困户住着四处透风的土屋、木板房后,他把路况和危房信息及照片传回学校。在学校定点扶贫工作牵头部门校长办公室的召集和组织下,基建后勤处等校内相关部门负责人赶往黄草上门问需,学校迅速拨付53万扶贫资金帮助村里修路造房。如今,贫困户一个个告别土屋、木房,住进了坚实的砖房,一步步走上了幸福路。

图片2.png

陶康乐老师(右二)走村串户

要“输血”,更要“造血”

如果说黄草是一个点,盐津无疑就是一个面。脱贫攻坚千头万绪,光是等靠要肯定不行,要“输血”更要“造血”——这是卢洪伟2016年底刚到盐津县挂任副县长时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

盐津是典型山区县,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封闭,但也造就了这里独特的风土物产,最出名的有乌骨鸡和天麻、钩藤等中药材。当地一直想把这些土特产产业做强做大,却总是苦于“一没技术二没人才三没资源”等各种瓶颈制约。这么好的东西,“锁”在深山实在太可惜了。

在学校做惯了科研,卢老师深知专业技术对产业实践指导的重要性。在仔细调研了地方产业现状和发展需求后,经他积极协调,在东华大学科研处的帮助下,学校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单独列支45万元,设立了3个“盐津专项”科研项目,专门用以解决盐津县乌骨鸡产业发展与冷链物流、中草药产业发展及其包装设计以及环保新技术研发……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为当地带来了摸得着的实惠,提高了地方“造血”脱贫能力。

2017年,盐津县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在卢老师的协调下,还争取到了120万元的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项目资金,用于当地两所小学校园附属工程建设,解决了近700名小学生的校舍安全问题。

基于乡村“一水两污”治理、人畜污水处理、安置点给水排水等调研结果,东华大学设立盐津科研专项,全力支持陈泉源团队扎根定点扶贫第一线,为盐津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规划和设计“两污”治理扶贫科技示范工程,开出绿色“药方”。

“我们要想方设法留住人”

胡俊,一个长相清秀的90后黄草妹子。虽然家境贫寒,但她并没有像大多数同龄的小伙伴那样外出打工,而是决定留在黄草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靠在大学里学的园艺专业知识,在野生猕猴桃和食用菌仿生栽培上闯出一片天地。

听说胡俊返乡创业的消息后,陶俊清特地跑到小胡的“试验园”仔仔细细兜了一圈。小胡一家6口人,家中没有稳定经济收入,家庭贫困成了她自主创业的最大动力。了解到这些后,在学校原本就是干学生资助工作的陶俊清,随即协调在社区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让小胡参与社区扶贫和日常事务工作。这不仅帮小胡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还让她发挥了一技之长,带动村民发展起生态农业来。

在黄草挂职的一年里,陶俊清深深地感受到:盐津脱贫最大的难点,也是痛点,就是人才不足和流失。盐津籍大学生毕业后能留在家乡的微乎其微,所以,“像胡俊这样自己有意愿回乡工作的大学生,我们要想方设法留住,更要想方设法帮助”。设立助学金资助贫困大学生、通过农村专项招生让更多盐津孩子有机会上大学、成立“东华大学盐津继续教育基地”、依托继续教育学院输送远程教育资源……扶贫又扶智,依靠人才助力盐津拔穷根。

把消费扶贫做到日常 

扶贫接力,砥砺前行,如今挂职盐津县副县长的范金辉和挂职盐津县庙坝镇黄草社区第一书记的董晓光老师接过扶贫接力棒,继续跑好脱贫攻坚接力赛。“工作虽然不易,但我们有信心接好,大家在‘前线’之所以能大胆放手干,是因为国家对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的决心和信心,也是因为背靠东华这座稳稳的大后方”。

董晓光有两个合伙人微信群:盐津合伙人、黄草合伙人。为了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开展工作,他把两位挂职副县长和四位第一书记聚在一起,互通有无,献计献策。“把消费扶贫做到日常”这个理念,就是董晓光和学校同期挂职副县长范金辉在头脑风暴后达成的共识。

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陆续推出了“庙坝野生黄皮干竹笋”“盐津蜂味”高山土蜂蜜等黄草社区特色农产品,帮助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蜂农发展产业。在董晓光等几任驻村书记的共同努力下,庙坝镇黄草社区成功推出了“寰碧山泉”项目,即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取用当地自涌山泉水,生产加工“寰碧山泉”,经过前期的包装设计、市场论证和营销推广,“寰碧山泉”现已走向市场。

从黄浦江畔到彩云之南,从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到西南边陲的国家级贫困县,东华大学和盐津相距2000多公里,因扶贫而结缘。2020年5月,盐津终于摘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摘帽不摘帮扶,东华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热情与坚守,努力让这个大山深处的“家”变得更美更暖。(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任朝霞)

图片1.png

张强老师(左二)入户走访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