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共育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

发布时间:2021-01-13 作者:李静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群体之所以是群体、共同体之所以成为共同体,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要有个精神归宿、要有个精神家园,这是共同体心理需要的较高层次体现,同时也是高级心理活动的反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华各民族组成的,中华文化亦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各民族共享文化的凝聚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高的心理需求。

从大脑的活动来看,共育、共有的大脑活动主要依靠大脑联合行动来实现,即联觉的脑活动。一般来说,一种通道的刺激即引起该通道的刺激反应,这种刺激引起其他通道的反应即是联觉。联觉是共同培育精神家园的神经生理基础,导致联觉的特殊刺激只在特殊群体中起作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飘扬时,中国人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温暖感,引起共鸣。依靠联觉,可以调动刺激物多重内涵的呈现,亦可引起脑神经的联合工作,从而使同一件事或物在不同人的大脑中产生相似或相同的脑反射。

联觉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培育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生理意义。在潜能上,每个人都能体验联觉的感受,唯一的困难在于将这种感知上升到意识层面。而就共同体或群体而言,依靠“共知、共情、共思、共忆”等心理活动相互作用,在共同刺激的反应方面,随着一般的感知、情感、思维及记忆心理活动上升到意识层面,将愈发清晰。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归属感,这种对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方面的认同引起的归属感需要精神安放的空间,即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开发祖国的锦绣河山、开拓祖国的广袤疆域,促进经济上互惠互利的联合;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反抗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过程中凝聚了强大的向心力,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了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实体,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也培育和建设了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新时期共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应有的时代素质。其以高度凝练的方式,综合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优秀文化,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新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合人心,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建设、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并阐明其逻辑必然性。

“共知、共情、共思、共忆、共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心理过程、心理途径和心理指标。从群体心理活动过程来看,共同培育精神家园是在“共知、共情、共思、共忆”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同时共育精神家园的心理过程反过来亦会作用于其他心理过程,向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聚拢、聚合。

(李静,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教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及女性人类学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原标题:共育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之五

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专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VMZ01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1期)

往期链接:

共同的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之四

共同的思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之三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