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扬州大学:推进农村调研 为“新农人”纾困

发布时间:2021-02-09 作者:林焕新 吴锡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林焕新 通讯员 吴锡平)“科学耕作模式种出来的生态好米,健康又营养,价格还不贵呀!”日前,一场特殊的公益直播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河横村汉土家庭农场火热进行。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几名学生各展所长、卖力销售,1小时内,5500多位网友走进直播间,共售出大米2万斤,销售额达6.5万余元。这让农场的负责人孙飞大大松了一口气。

3年前,扬州大学毕业生孙飞返乡创办了汉土家庭农场,推广稻田生态立体种养3000余亩。2020年11月,农场大米喜获丰收,但是受疫情影响,销售遇到了困难,看着仓库里积压的大米,难坏了孙飞。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3名学生在调研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策划推出了这场直播,解决了孙飞“丰收不增收”的难题。

“感谢学弟学妹‘带飞’,帮我扩大农场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有了大家的支持和认可,作为大学生‘新农人’,我感觉更有奔头了!”孙飞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一大批饱含乡土情怀、拥有现代科学知识和素养、充满创业激情的大学生“新农人”,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和“生力军”。他们在农村发展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

2019年12月,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大学生“新农人”社会认同调研团队。课题组成员带着课题走进了江苏农村,对大学生“新农人”进行深度访谈和实地调研。1年多来,课题组走访调研了江苏省13个设区市的20多位“新农人”,了解他们的创业经历、心路历程和面临困境等,为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在调研中他们发现,目前大学生“新农人”面临着“存量不够、增量不足、质量不优”的现实困境,突出表现为“下不去”“引不来”“留不住”,大学生“新农人”的社会认同较低。

调研组负责人周芳菲介绍,同学们分析研究了大学生“新农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政策、社会舆论等影响因素后发现,政策体制落地不足、家庭不理解、利益相关者不支持、舆论宣传力度不够等是制约大学生“新农人”社会认同的现实因素。对此,他们提出要提升自身创业能力水平、更新“三农”传统观念、加大乡村人才振兴政策供给、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宣传机制等建议,调研成果刊发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并得到了专家和有关部门的肯定。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