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成就的三重向度

发布时间:2021-04-19 作者:刘鑫鑫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发展承载着长时段的多重历史维度,中国的发展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的接力探索。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创新指导下的实践带领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改变了世界治理格局,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用自身的成绩打破了“国强必霸”的怪圈,同时也有力地回击了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殖民论”等在国际社会甚嚣尘上的西方指责论调。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成就并总结经验,从历史、时代、现实三重向度对其深刻剖析,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更好地回答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有助于凝聚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保持社会主义的生机与希望。

历史向度: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推动社会主义复兴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时起,共产主义就成为了全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与最高理想,然而追求这一目标的道路却并非坦途。社会主义一直在艰难中发展,在不断适应时代变化的同时还要兼顾来自资本主义的打击与诘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取得的成就成功地从发展的角度指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以中国道路的代表性展现出社会主义的包容性,以中国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从而提振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根据中央组织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191.4万名,占世界共产党员总人数近九成,正如邓小平所言:“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人数上的绝对优势是“量”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艰苦奋斗和优良作风更加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质”的提升。中国对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铸造了我们战胜艰难险阻的“定海神针”。

中国对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数量上,还体现在党的理论对当今世界的解释力上,体现在党的理论创新以及在其领导下的实践创新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上,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复兴注入的新活力上。我们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蓬勃发展成功地终结了“历史终结论”,让世界人民看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也带动了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如,埃及共产党自2013年起参照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进行经济改革,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提供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英国工党党魁科尔宾积极推动国有化、努力提振制造业,加强政府对经济的主导。这些举措都是共产主义抽象性的具体化体现。它证明了共产主义作为一个生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不是僵化的理论教条。它还表明,社会主义理念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这些社会主义力量终将形成合力,不断扩大社会主义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复兴,并促成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

共产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显现出极为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对时代发展强大的解释力彰显出它巨大的影响力。它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运动中走来,经过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经历了高潮与低谷,直到今天从低谷中走出,朝向共产主义理想行进的每一步都与实践紧密相关。时至今日,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也从未与现实脱离。

时代向度:创新全球治理格局,为人类进行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各异。西方发达国家早期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为他国提供了经验,但并不能据此认定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只有西方道路一条。2008年以来,西方陷入经济危机,近年来虽有复苏趋势,但经济危机引发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欧洲深陷碎片化困扰,美国民粹主义思潮加剧,逆全球化倒行逆施,西方世界危机尽显。选择西方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或陷入经济停滞的境地,或爆发“颜色革命”,甚或因权力交接的问题致使国家整体陷入危机。在世界经济前景阴云笼罩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民生建设都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究其原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是鲜活的中国独创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充分借鉴西方先发现代化国家经验的同时,立足自身国情和历史传统,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这条路通过开拓创新与锐意进取,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并发挥后发优势,在多个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同时,中国抓住世界大变局所提供的战略机遇,充分挖掘新时代的内涵特征,在注重经济增量的同时重视质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五大发展理念,通过转变经济结构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时刻关注发展的短板,力求实现协调发展;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特别关注,处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初心,实现共享发展;并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与发展成果,实现开放发展。中国的发展理念与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为自身资源禀赋并不丰厚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参照。刚果劳动党总书记恩戈洛曾盛赞“中国捍卫了人类”,斐济政党领袖也表示:“中国为世界和平、文明和繁荣注入活力。”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意义正如邓小平在为改革开放作出规划时所预见的那样:“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现实向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实现全面自由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消除贫困作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使命。从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起,中国共产党就关心最基层百姓的贫困问题。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曾经饱含深情地说:“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小康路上,一个人都不能掉队。

在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中,社会主义曾一度与贫穷落后相联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的发展成果有力地回击了这一观点。截至2019年底,我国贫困人口已降至551万。截至2020年5月17日,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共有780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不可否认的是,返贫情况的确存在,特别是2020年初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和脱贫工作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我们的返贫监测机制更好地保证了脱贫质量,在回答抗击疫情“加试题”的同时确保了大目标如期完成。国务院对尚未摘帽的贫困地区挂牌督战,确保脱贫攻坚成色足,确保脱贫是标本兼治的脱贫,是可持续性的脱贫。其中,云南9个“直过民族”实现社会形态和物质形态的双重跨越,136.8万贫困人口实现净脱贫。2021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 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踏遍全国,遍访困难群众,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在理论总结和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出以“精准扶贫”为引领的扶贫政策,并在中央扶贫开发会议中论证、在十三五规划中部署、在全国“两会”中推进,将这一思想作为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准阐述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从“精准识别”到“精准施策”,扶贫的每一环节都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脱贫实践的精准化、纵深化、具体化。党和政府在中国的脱贫道路上积极作为,充分结合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从宏观上规划扶贫减贫的运行机制,形成发展导向的制度设计,从微观上激活主体活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广泛的扶贫共识,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促进贫困人口主动脱贫。在反贫困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充分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在201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这一论述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和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两大历史进程高度统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言必行、行必果,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承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球性的顶层设计,是针对人类未来作出的长远规划,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全球意识、世界意识的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总揽人类演进的全局,通过挖掘世界历史发展的深层次动力,以宏大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也将一个具有时代担当的新时代的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扮演着“利益攸关方、关键行动者、议程设计人和变革领航员”四重角色,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话语和行动都向世界传递出明确信息: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世界情怀的大党,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党,更是具有时代使命担当的大党。中国以一个大党大国的形象,为世界谋划新蓝图;以一个社会主义政党的身份,为世界呈现出社会主义的影响力;以深化改革的自身实践,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的感召力;以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向世界展现出社会主义复兴的光辉前景。

(作者:刘鑫鑫,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4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