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发布时间:2021-08-13 作者:陈振念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为新时期学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指明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方向。甘肃省平凉市在推进“课程思政”实践中,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三个三”模式,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实现“三个课堂”的相互贯通

课程思政要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相互贯通,相互补位,达到各守一段渠的育人效果。

第一课堂(学科教学)重在“实”。第一课堂是以思政课为主的学科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甘肃省平凉一中在实践中总结出“查学、导问、设疑、探究、精讲、训练、总结”七环节教学模式,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实际,挖掘各类课程资源,许多教师把“学习强国”平台中生动的、鲜活的资料直接搬入课堂,创设了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学模式。灵台一中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三个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知识性传授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常规性考试与日常考查相结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倡导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第二课堂(拓展活动)重在“活”。

第二课堂是校本化、特色化的活动课程,侧重于思政教育的实践性,需要以丰富的活动载体,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奋斗一线感悟人生、在红色基地汲取力量,增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验、认同和自信。一是挖掘红色资源,讲述“红色故事”。平凉市这片红色土地,有许多的红色故事。1936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率领红军陕甘支队宿营静宁县界石铺镇,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革命遗产。近年来,各学校积极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活动,通过主题宣讲、读书征文、文艺大赛、电影展播、社会实践以及“红色之旅”研学活动,宣讲平凉红色故事,赓续革命精神,筑牢信念之魂。二是拓展思政途径,做好社团活动。大力发展学校社团活动,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素质教育寓于丰富的活动之中。静宁县着眼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学习习惯、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先后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为全县各中小学创建社团活动室,共组建各类社团2000多个,大大拓展了德育美育渠道。三是传承地方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平凉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第三课堂(文化空间)重在“特”。第三课堂是指具有鲜明特色和价值导向的文化环境和网络空间,属于思政教育的隐性课程。平凉市着力推进网络文化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校园信息网,鼓励各学校办好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等,统筹推进校园网站联盟、新媒体联盟建设,形成矩阵传播的工作合力,开创与现代传播手段相适应的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利用平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等网络资源,建立“国防教育”“从小学党史”“德育课堂”“中华经典”等专题网站,形成良好的网络空间生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围绕书香校园、绿色校园、魅力校园建设,平凉市倡导学校文化建设的独特性、整体性、连续性以及全员参与和成果共享,鼓励学校做好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和文化工作,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和教育。各学校建立稳固的宣传阵地,如校报校刊、橱窗、宣传栏等,更好地呈现革命事迹和名人励志故事,让各班的班级文化充满个性和活力。平凉一中(原甘肃省立第二中学)20世纪20年代就走出了保至善、王孝锡、仁鼎昌等革命烈士,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诗篇。平凉一中的校史馆建设注重历史的厚重感和革命精神的传承,收集了建校100多年来大量的史料图片,特色明显、内涵丰富,成为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典范,被列为全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加强“三个途径”的示范引领

思政教育,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这对教师的政治、情怀、思维、视野要求比较高,需要加强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进而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水平。

集体备课要常态化。主备课教师要注意不能脱离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要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要在把握大势的基础上,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使教学内容更新鲜、教学手段更新颖、教学语言更生动,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常态化的集体备课,能够集思广益,极大程度调动教师的群体智慧,拓展教师教学的视野和思路。近年来,平凉市成立市、县、校三级思政课教研组织,建立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和网络协同备课机制,发挥了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市级层面,组织开展“同上一堂党史课”集体备课会,全市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教师聚焦“献礼建党一百周年”和“爱国主义教育”两大主题,积极探索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和红色基因融入教育大中小学学科教学的途径,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上万名教师参与其中。通过说课、示范课点评、教材解析、总结研讨,促进了校际协同,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名师工作室要标杆化。平凉市现有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8个。工作室建设的定位是探索将平凉特色精神和文化资源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吸引力和实效性,主要依托平凉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围绕庄浪精神、静宁模式、泾川路子等精神主线,创新开发课程内容,打造精品课程,彰显地方特色;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团队建设机制,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工作室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即课程思政如何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如何构建思政课与德育一体化途径,如何落实和改进思政课的八个“相统一”。因为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思政名师工作室要加强教学研究,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探索实现学科逻辑、生活逻辑、学生心理逻辑三者统一的教学路径,探索将思政课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贯穿于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区域课程思政构建树立标杆,指明方向。

研修活动要序列化。以培训导引、以课题自修、以赛课推动,形成序列化研修体系,是促进课程思政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平凉市组织召开全市中小学思政工作经验交流与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校长思政课领导力提升培训、思政课教师讲党课等活动,引领教师深入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深入开展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教学研讨和跨学科思政课专项课题研究,每年在市级教育规划课题中单列思政课专项课题,2020年,全市立项思政课专项课题261项。各学校也围绕课程思政的构建,倡导教师进行微课题研究,促使教师逐渐形成课程思政的大局观和自觉性。在广泛培训、自我研修的基础上,全市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创新课堂”学科教研暨课堂教学竞赛活动,通过竞赛示范,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相得益彰、同向同行。

建立“三个维度”的支撑保障

凝聚思政教育合力。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加强党对学校思政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学校教职员工全员参与思政、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等方式,为每名学生确定一位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予以指导,及时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活动,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社会资源的利用,鼓励校外教育基地开发特色课程,推进实践活动课程化。拓宽全员育人渠道,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站在课程的高度整体把握学科的思政要素,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品质、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策略。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培养目标,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具体到各类学科也有不同的目标,都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实践。

完善督导评价机制。探索制定学校、教师、学生层面的思政工作考核办法,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进行考核,纳入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对学校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开展学生思政和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不能靠一张试卷简单评价,要把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把知识结构的考查与日常行为表现考查相结合,形成学生的成长记录,反映学生成长的实际状况。(作者陈振念,系甘肃省平凉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7-8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