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走进湖北安陆的教育世家:师道师德代代相传

发布时间:2021-09-13 作者:柴安成 席帅 张振东 程墨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湖北省安陆市,有这样的一些家庭,几代人接力从事教育事业,将师道师德之风代代相传,成为赓续育人使命的佳话。2021年教师节,我们走进他们,倾听他们教育情怀传承的动人故事。

跨越世纪的师道传承

安陆府城紫金路小学的陈斌工作已满30年了,从小便喜欢听母亲陈正玉讲家族几代教书人故事。母亲出生在书香门第,母亲的曾祖父,曾是清朝时期的进士。外祖父陈伯恭,开办了一所私人学堂,对于贫困好学的学生,总是免费教学,当地的人都尊称他为陈大先生。

说到家里几代教书人,陈斌母亲脸上洋溢着笑容。陈斌的母亲和姨妈是解放后新时代的园丁,她们常常想起外祖父的教导:好好教书育人,不要误人子弟。

在回忆自己的父亲时,陈斌眼角泛起了泪花。父亲皮世曙,先后在安陆二中和一中任教。1988年,皮世曙被诊断为肺结核,医生让他住院治疗。他却坚持吃药上课,最后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倒在了三尺讲台上。那年陈斌15岁,妹妹皮程程只有10岁。学校为父亲举办的追悼会上,全校师生都来悼念。年幼的陈斌心中永远铭记,父亲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却得到这么多师生的敬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人民教师光荣”!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陈斌也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母亲和姨妈曾经工作的府城紫金路小学任教,成为安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军人物。妹妹皮程程主动申请到乡村学校支教,现在是涢东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走上了学校管理岗位。侄子皮特在他的鼓励下,正在积极报名教师招考,优良的家风传统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70年的教育情结

2019年,明贵英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她激动地说:“这是对我一生的教育事业的肯定。”

陈翀打记事起,就喜欢依偎在祖母明贵英的身旁,听她回忆一家人的从教经历。祖母明贵英从安陆一中毕业后,当时县政府的几家单位都向她抛来橄榄枝,明贵英却说:“我选择去教书,因为先生这个职业最高尚”。明贵英的从教足迹遍布青龙、棠棣、城关一带,真正做到了“桃李满天下”。陈翀的祖父陈正哲,出生于普通农家,1949年自学考入孝感师范,1952年参加工作,历任陈店中心小学校长、棠棣百花中学校长。

陈翀的父亲陈明,受家庭熏陶,16岁就走上了教师岗位,长期从事语文兼音乐教学工作,他亲自编写剧本,培训演员,排出了《红灯记》《白毛女》等音乐剧,把艺术的种子植入进了学生的心田。

家风浸润让陈翀坚定选择了成为一名教师。她初中毕业后读了师范学校,1997年踏上讲台。在安陆市实验小学,陈翀辛勤耕耘三尺讲台,收获累累硕果。她在2019、2021连续两年被评为孝感“教坛英才”,是国家级实验课题“发展与创新教育”安陆地区主要实验教师,还荣获国家级优秀实验教师等称号,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延续优良的家风传统。

赓续百年初心的教育基因

一家四代教书人,红色血脉永流传。接官乡中心小学教师张永涛是真正的教师世家,祖父张丹桂,是著名的抗日求益小学创始人之一。父亲张先祥携笔从戎,任新四军五师文化教员,先后在安陆七里桥中学、莲花高中、接官初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现是一名98岁的退休教师。儿媳邬颖,在湖南省湘潭市从事教学至今。不仅如此,他的哥哥、姐夫和姐夫的孩子也都是人民教师。

张永涛受父亲的影响,从小便立志要做一名教师。毕业后实现儿时的梦想,走上了讲台,工作至今已经35年了。这期间,他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教师,成长为潜心研究教学,有着丰厚教育教学经验和先进理念的成熟教师。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屡次获奖,先后被评为安陆市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等。

接官乡中心小学教师涂红梅一家也是教育世家。爷爷涂安一,解放前是一名私塾先生,解放初期在接官乡倪庙村识字班进行教学,后任倪庙小学第一任校长,最后回赵棚区沈塆村村小任教,直至病逝。爸爸涂耀华,先后就职于接官乡沈塆村小、接官乡会寨小学,一直工作在教育一线。传承从教衣钵,涂红梅、姐姐涂丹桂及丈夫王守文都选择了教育事业。

涂红梅说:“‘教师’二字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家风传承。”三十多个春秋匆匆而过,涂家姐妹一直耕耘在接官乡这片教育教学的土地上。课堂上,她的那份认真和热情,仿佛可以透过时光看到很多年前的爷爷和爸爸的身影。

从祖辈、父辈再到教坛新秀,在安陆市,这样的教育世家还有很多。

涢东学校陈洁老师,一家三代从事教育行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胡彪和夏响莲老师,继承祖辈事业,将几辈人的心血和智慧与中职教育紧密相连;出生在吉林省的杨鑫淼老师,祖父和父亲都是老师,他通过人才引进成为安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延续家族教育情怀;南城初中的岳蕾老师,一家七人任教;李春明老师一家五人从教,桃李满天下……

一家又一家,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们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将师道师德之风代代相传,共同托起安陆教育事业发展的美好明天。(特约通讯员 柴安成 席帅 张振东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程墨)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