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片丹心映高原——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马丹

发布时间:2021-09-23 作者:徐杨 李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格拉”“马丹”“妈妈”……每当下课铃响,原本安静的学校便瞬间沸腾,走在校园里的马丹一听到孩子们叫她,马上回过头来亲切回应,露出洁白的牙齿。孩子们簇拥过来,搂抱着马丹,师生的欢声笑语顿时回荡在校园,让雪域高原多了一份热闹。

正是孩子们一声声饱含依赖与欢喜的呼唤,一次又一次坚定了马丹矢志援藏的初心。历经两度援藏,这位皮肤白皙、扎个马尾辫的湖南姑娘,早已同这里的高原和孩子们融为一体。学生们说:“马丹老师脸上有高原红,还会说藏语,我感觉她就是我的母亲。”昔日在舞台上披着星光的马丹,已经植根高原,她坚持以舞育人、弘礼塑人,用无私的爱带领高原的孩子们舞出彩色人生。

p24备战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  马丹 供图.jpg

备战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马丹 供图

师生难舍:“老师,再带我们三年”

马丹来自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是中职学校的一名正高级艺术教师。2016年8月,她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成为首批国家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教师中的一员,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兼任校团委书记和音乐教师。在援藏以前,马丹已经是行业内知名的艺体教师。一些从事艺术行业的朋友们对马丹远离艺术中心地带、一头扎在西藏的行为很是不解:“你为什么待在那个地方?还在那儿待那么久?”

或许你根本想不到,刚来西藏时的马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想要离开。“刚来的两三个月,我最大的想法就是想回家。”马丹回忆刚进藏时的情景,直言不讳地说。那时教师宿舍旁边没有马路,都是田埂和沙土地,天黑之后什么都看不清,很容易摔跤。除了出行不便,停水停电也是“家常便饭”,一停就是半个月,只能自己拎水桶去旁边正在施工的幼儿园打生活用水。低压缺氧造成的胸闷气短、心悸难受、头疼失眠等症状时常发生。援藏之前,西藏对她而言,是一片神秘又美丽的土地,可面对难忍的高原反应、恶劣的生活环境,还有有差异极大的学情……马丹曾无数次地想过回家。

“但是,让我下定决心留下来的是我的那群孩子。”马丹所在的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在校学生近3000人,98%是农牧民的孩子,小麦色的皮肤映衬着闪亮的黑色眼睛,淳朴又充满生机。走到学校各个角落,这些孩子亲热地叫她“格拉”“马丹”“妈妈”时,马丹的内心充盈着幸福。

她非但没走,反而在山南越待越久。援藏3年期满后,她本可以回归原来的工作和生活。可是,当她说要离开时,孩子们都眼含泪水地央求她:“老师,你能不能多带我们3年再走。”马丹心软了:“就算到西藏后的心理落差再大,但3年来,每每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容,感受到他们对我的信任,我都非常不舍,如果组织有需要,我会一届又一届地留下来。”

为了履行对藏族学生的承诺,马丹申请了继续留藏工作。二度援藏的马丹,担任湖北省“组团式”援藏办公室主任,在山南市东辉中学任教。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5年的时间里,我克服了语言沟通的障碍,适应了高原严寒缺氧的气候,却难以抵挡对家人的思念与愧疚。”2018年春季学期,为了全力以赴陪西藏孩子顺利度过高考冲刺阶段,马丹没能回去照顾同样参加高考的儿子,又因一直忙于学校舞蹈啦啦操队的训练,未能指导儿子填报高考志愿。后来,因志愿填报失误,马丹儿子与他热爱的播音主持专业失之交臂,但他却说:“西藏的孩子比我更需要妈妈的指导。”当马丹犹豫时,儿子的理解与支持,让她再一次找到了援藏的初心。

纵然西藏环境艰苦,心中的育人担当和眼前一双双真挚的眼睛,总让马丹难以割舍,全然忘记了眼前的困难。就是这样,马丹在这辽阔的雅砻大地上留下了串串坚实而又幸福的脚印。

高原筑梦:“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舞台”

作为武汉市旅游学校形体课兼礼仪课的教师,马丹在内地教学期间将“尚礼、塑形”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将“弘礼、塑人”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坚持通过美化形体来美化学生的心灵,擦亮了很多蒙尘的星星。援藏以来,她发挥专业特长,结合藏族学生“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特质,用“舞蹈”为藏族学生打开了通往更广阔舞台的大门。

为了拉近与藏族学生的距离,发掘学生们的可能性,她跟孩子们一起学藏语。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了解学生所需,马丹不仅在课堂上跟学生沟通,还在陪学生放牧、帮学生干活、参加当地的活动中增进与家长和学生的联系。几年下来,她已经能用藏语跟学生交流。在课外活动中,马丹偶尔飙一两句藏语,学生们满眼都是佩服。

“知道了他们的所需,我就慢慢地思考,慢慢地知道我的工作方向。”经过仔细观察,马丹发现很多藏族孩子都有歌舞天赋,只是缺少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天地。在湖北省援藏工作队、教育局和学校的支持下,马丹结合学生特点,将藏式服装、音乐等学生们熟悉的当地元素与现代的啦啦操相结合,创建了西藏首支舞蹈啦啦操队。让孩子们在舞蹈中表达自己、增强信心,为下一次登上舞台存续力量。

每天下午七八点钟,是马丹带领孩子们训练的宝贵时间。但西藏的夜来得晚,夏天下午七八点钟的太阳,还如同武汉下午四五点钟一样炙热。“舞蹈啦啦操队创建后,马丹老师坚持跟学生一起训练,经常是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校园。为了这个社团马丹老师三年如一日,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湖北省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人才、现任山南市东辉中学校长王与雄与马丹同样是一名援藏“老兵”,他对马丹的工作很是认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7月,马丹带领舞蹈啦啦操队代表西藏自治区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就获得了冠军。孩子们第一次坐上了飞机,第一次走出了西藏,第一次跟内地学生们交流,站在全国舞台上展示了西藏学生的青春风采。比赛前,学生旦增更点站在舞台前默默地哭了,当马丹问他为什么时,他的回答让马丹瞬间泪目:“老师,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舞台。”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马丹和湖北援藏团队积极争取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湖北省黄鹤美育节等。马丹自己也如同海绵一般吸收新的知识。来到东辉中学后,她向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教授“热巴皇后”泽吉老师求教,学习热巴鼓,学成归来后她将热巴鼓和京剧动作结合,在东辉中学组建了热巴鼓舞社团。同时,还创立了文艺类、学科结合类社团。在社团里,学生们可以用化学方法去酿造青稞酒、可以用牧羊的动作跳街舞……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背后,实则充满了艰辛,马丹曾因劳累和缺氧而晕倒在宿舍里,曾因托运学生们的行李不得已光脚在机场狂奔,曾哭着在陌生的城市满大街寻找淘气的参赛孩子……这些马丹已经遗忘了的付出,都被孩子们记在心里,化成前行的动力。

在马丹的帮助下,先后有多名学生通过艺考走出高原,进入西藏大学、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当初那个因舞台太大而无措哭泣的学生旦增更点已经进入大学,他说以后要做一名像马老师一样的教师,一样去帮助那些喜欢舞蹈、想跳舞,又没有机会的孩子。

p24马丹带领队员们备战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  马丹 供图.jpg

马丹带领队员们备战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马丹 供图

薪火相传:“为西藏的艺术教育开辟一条路”

“既是援藏老师,又不像援藏老师”是东辉中学的藏族同事洛追对马丹的评价。援藏教师到达西藏之前,他认为内地来的援藏教师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吃不了苦。而马丹遇到事都是冲在前面,彻底改变了大家的想法。王与雄更是佩服地称赞她为汉藏融合的优秀代表。

东辉中学的帮扶点在山南市龙子县雪山乡普卓村,海拔在4300至4500米之间,属于当地的海拔高点。走村、入户、爬山,本地的老师都需要带着氧气瓶上去,而马丹除了在自己的帮扶点尽心尽责外,还主动要求参与到其他老师的帮扶工作中去。马丹一趟趟走着紧挨悬崖的路,拉着贫困户的手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还冒着加重高原反应的风险,一口气为帮扶点群众表演五六个节目。

其身正,不令而行。马丹在教学之外展现的美德,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经常与马丹一起工作的藏族老师感叹道:“跟马丹老师一起工作的时候,同她比较,我常常感觉自己做得不到位。”马丹不仅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学生次桑回忆与马丹老师的相处时也处处透露着对马丹的敬爱:“刚开始不听老师的话,后来一想觉得挺不好意思,对不起老师的付出。”

从山南一中到东辉中学,受援单位变了,但马丹对当地艺术教育的探索从未停止。她不仅义务辅导山南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艺考学生,还先后捐助6名藏族困难学生。在她的资助和帮助下,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努力方向,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马丹用教育热情和育人担当成就了燃星的薪火,感染着身边的教师,也为学生开拓了学习的前路,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理想与信念。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每当遇到困难时,马丹便咬咬牙告诉自己,在援藏中对艺术教育的探索,就是要为后面的援藏教师开个好头,让西藏的“小学科”教育少走弯路,为后期教育援助工作由“带人骑自行车”向“教人骑自行车”的转变尽一份力。在采访中,马丹仍不忘向援藏老师们讲经验:“在藏教师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帮助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向体育、音乐、美术方向专业发展,还要开发第二课堂,带学生赴内地开展研学活动,开阔学生眼界,才能真正落实‘五育’并举。”

马丹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于青少年心中的重要性。未来,她还有很多个“希望”:希望让我们的孩子铭记历史,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艺术;希望更多的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登上更高的舞台;希望借助内地资源,让更多孩子走出高原,反哺藏区……不论在何处,这一生,她都会是汉藏交流的使者、汉藏友谊延续的纽带。

爱笑的马丹就像一株格桑花,喜爱高原的阳光,也耐得住雪域的风寒。她怀着柔软而坚定的心,用对教育的热爱和饱含热情的舞姿,带领雪域高原的孩子舞出更加精彩的人生。(记者 徐杨 李景)(《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9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