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窦桂梅:重构儿童高质量的学校一日生活

发布时间:2021-12-08 作者:窦桂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杂志

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出台已过百天,各地措施都在落实落细,为以往恨不得“一日千里”的教育方式重重踩下“刹车”。然而,教育的列车始终要稳步向前,在“减什么”与“增什么”或“提什么”的政策要求与专家论说中,作为一名基层学校校长,我认为“刹车”绝不等于“停车”。一方面,我们要踩住“刹车”,回看一下学校自身是否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与内容,把学生从过去繁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要为学校教育迭代踩下“油门”,反思是否梳理清楚原有的好经验并朝着高质量发展迈进,进而全面落实儿童高质量学校生活,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同时,还要用好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的“离合器”,确保“踩刹车”与“加油门”衔接更加顺畅,促进“家校新关系场域下”的教育生态更加稳定和谐,带动全社会共同为儿童安全自由、创造性学习生活保驾护航。

一、重构学生一日生活:由简单的时间与内容排列向深度的内涵设计转变

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小学生涯有2000多天。让儿童喜欢上学,让儿童每天期待到学校见到亲爱的老师和朋友,是每一位校长的心愿。每一天,我都在和团队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让孩子在小学六年中打下“社会责任、高阶思维、终身学习”等基础,度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每一天?

每日晨启,我会和值周的学生站在校门口,伴着朝阳为师生送去第一声问候,互致鞠躬;每到升国旗时刻,师生们自觉站立、仰望国旗、聆听国歌;中午“水木秀场”,学生纷纷展示自己,有科技小发明等作品,也有“冰上花滑”等技艺;傍晚时分,学生带着梳理出的“三件好事”走出校园,回到父母怀抱……从晨启到暮省,日月经天,点滴浸润。这些教给孩子尊重与感恩的“仪式”,我们已经坚持了十余年,成为每个成志少年一日生活的精神营养。

1. 循序搭建育人阶梯,分级制定低中高三学段目标

如何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基础上,将六年的学校教育目标重新定义,并分解到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星期,乃至在校生活的每一天?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行动营造出一种全天候综合育人的新生活样态,既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又满足“双减”后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全新期待?在不折不扣地落实“双减”百天后,我和老师们欣喜地发现:我们这些年坚持的教育实践与国家推行“双减”的目标高度契合,我们倡导的“高质量学校一日生活”迅速成为落实“双减”一种可行可感的解决路径。通过对学生一日在校生活的高质量规划,我们实现了兼顾学生共同核心素养和个性发展的多元赋能目标。

一百年薪火相传,清华附小秉承“成志教育”的深厚积淀,梳理出“志”的三个基本内涵,即理想与抱负、意志与品质、实践与行动。面对时代发展对全面育人、个性化育人的新要求,清华附小根据儿童成长特点和成志教育目标,将小学六年划分为启程、知行和修远三个学段,并将成“志”的三个基本内涵细化到三个学段进行整体进阶,再融汇到每一天,强调水滴石穿。从低学段一二年级的“启程登高入队仪式”,到“知行”学段三四年级的“八岁成长礼”,从五六年级“十岁天空的‘知行合一’”,到12岁的“‘毕业修远’再出发”……学校以儿童认知规律为基础,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针,让一日生活基于一日又超越一日,为一周、一月、一年做好准备,让积极生发的微观秩序自洽于成志教育的宏观秩序,逐步形成、积淀和确立正确价值观,将三个学段整合熔铸成育人阶梯,让学生迈向聪慧与高尚的人生。

2.深化“1+X课程”,构建全天候、网络化的学习生活新样态

如何让所学学科与德育不再割裂?如何让不同学科协同推进?如何让作业设计、考试评价和课后活动等要素不再“七长八短”?如何让全面育人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循序渐进、润物无声?

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把课后服务放在学校育人大系统中统筹考虑。清华附小在全国率先开展“1+X课程”探索10年来,形成了人人一份属于自己的“晨启-午秀-暮省”全天候课程表设置清单,形成了全天候、网络化的学习生活新样态。10年中,在优化落实国家课程“1”基础上,结合学校历史积淀和国家需要,学校优化整合出校本“X课程”,其中特别注重体育和劳动课程。例如“每天体育三个一”(一节体育课、一个体育项目选修、一个体育健身大课间含一份加餐),增强儿童体质的同时,挖掘“看得见的道德力量”,探讨体育如何改变大脑;每个年级科学课里设置“信息编程课”,增强数学、空间概念等综合创造性学习能力。每天下午三点半后,以清华附小老师为主力,结合清华大学及北京课外服务课程所提供的资源,多达70门儿童个性选修“X课程”同时开展。这套制度化、体系化、资源化、可教化的课程打通课内与课外,延展一日学校生活的内涵,让学生获得了全面滋养,与当前“双减”政策中对课后服务的要求不谋而合,并体现了对儿童在原有学习基础上是否增值等高质量要素的关注。

3.强化“一日蹲班”,统合“国家课程+课堂育人+基础课业”

“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是清华附小的育人理念。这句话落实落细,就是学校和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一日生活成长的伙伴,尊重他们,和他们一起成长。在清华附小的组织变革体系中,“一日蹲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里的“蹲”超越了其本身守在某个地方等待某事发生的含义,主要用来特指教育学意义上的面对儿童要“蹲下身子,放下架子”。

十年如一日,我们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将办公室移到儿童一日生活的教室里,从清晨迎接第一个学生的到来,到暮省时分目送每一个学生离开。就这样,教师弯下腰来,蹲下身来,沉下心来,蹲住、守住一个班,留心观察,细心品味,用真情去感悟学生成长,用智慧去解码儿童成长规律。

不仅如此,每周四的学校“一日蹲班”也开展了十余年。这是校长带领包括教学、后勤在内的所有管理者、项目主任、研究员,集体围拢在某一个班级从早到晚整整一天,观察学生一天的学习状况,规划并聚焦相关课题:国家课程、课堂生活、课后个性化选择以及教师特别辅导落实得怎么样?学生学习时长的科学性、身心发展的协调性如何?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和谐性、班级环境创设的安全性和加餐搭配的合理性怎样?等等。当日“晚餐复盘”时间,被蹲班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所有管理者会进行梳理反馈,通过对学校基本单位“班级”这个“小社区”儿童一日生活沉浸式观察与分析,调整并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和管理细节,实现对同一年级、同一学段学生成长的优化或矫正。

就“一日蹲班”中的基础课业来讲,我们要诊断教师作业的设计是否体现作为一日学习高质量生活有效保障的要求,是否体现全面育人理念。尤其“双减”政策出台百天来,我带头对作业设计与布置进行诊断,向全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比如,教师如何确保学生在课堂或课后服务时段内科学规划出作业时间?如何与不同学科教师集体商议分配学生放学后的作业?如何基于未来发展,设计指向高阶能力的作业?学生是否充分认识到完成作业是自己的本分,如何“迎难而上”?等等。

从儿童完整发展角度而言,“一日蹲班”这种沉浸式观察管理机制,也十分契合“双减”时代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要求。这更是清华附小师生每一天的新常态生活的体现,它孕育着超越一日时空的创新价值和全面育人时代的教学相长。由此而形成的良性循环,不仅可以精准高效地捕捉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也有助于校长真正与师生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成为懂孩子的专家型管理者、学习型指导者。

二、教师一日工作:担起课上教学和课后服务的“双育人”使命

回归学校育人主阵地,某种意义上说是基础教育基本价值的“回归”。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课后服务是强助攻,都是学校教育主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与辅的关系,不是主与次、重与轻的关系。课后服务名称叫“服务”,实际上是“育人”,是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延伸。“双减”后的学校,一方面应当强调国家规定课程中的“学科育人”,另一方面要在课后服务中超越“看管”的低层次任务,把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育人功能“擦亮”。

“双减”之后学生在校多了两个小时,教师的工作职责发生了变化——不仅要关注课内、扎根课堂,做到课堂增值,研究如何上好每一堂课,还必须兼顾课后,实现课堂与课后的无缝对接、有效延展,从更立体的视角观察学生,以更全面的姿态研究教学,从未来发展的视角探索儿童完整成长的道路,同步发展育人的“教导力”,提高儿童学校生活质量。

知易行难。学校和教师要耐得住加长两小时的时间考验,发挥更加高超的教导力。较之于课堂教学的成效,这种课后教导力不太容易被衡量,甚至容易被忽略。一般情况下,小学一个班40人左右,儿童差异很大。针对来自不同原生家庭、不同性格特点、身心发育有很大差异的儿童,以及儿童间矛盾、家校沟通等情况,教师必须耐下心来,舍得时间,在一堆堆调和的细节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琐碎教育”形成育人闭环。

尽管十多年来清华附小持续开展全天候“1+X课程”,教师承担“X课程”即儿童自主选修课程已经形成制度和体系,但“双减”之后学校的育人主体责任、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更加强化,对课程资源、作业衔接设计、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和教师的“持久性”与“长周期”的固态化形成了非常大的挑战。

就课业而言,教师要基于班级学生的特需和特长,对学生学习类型和态度心中有数,私人定制、精准供给。立足“知道”“理解”“应用”“综合”四个维度进行作业设计,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选择性。针对必做类的“复习巩固”,教师应当聚焦“知道”“理解”水平层面,让班级内基础薄弱的儿童能跟得上;针对选做类的“拓展延伸”“综合实践”等自主型和开放型作业,教师应当聚焦思维高阶发展的“应用”“综合”水平维度。

不仅在作业设计上要分层,教师还要努力让学生对作业“喜爱”起来。在作业形式方面,要改变常态的口头、书面等单一、机械方式,依据学生个性特点,优化学生的作业形式,倡导学科间融合以及综合实践自创类、口语表达交际类、戏剧角色表演类等类型的作业,努力实现知识与趣味并存、学习与生活结合。

比如语文教师针对复习巩固类的作业,要改变传统机械的抄抄写写,提倡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整合绘画、文字表达等方式,在字、词、句、段、篇的联结中完成知识建构。“拓展延伸类”以及“综合实践

类”的自主型作业设计,更需要教师不断挖掘智慧。比如综合实践类,教师要在全学科整合、延展的实践中,基于不同年段学生关键能力以及必备品格发展特质,建立年段周期性作业。如中年段的“知行合一,自律自强”作业体系,以“家、校、社一体化劳动育人”为载体,寻找儿童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接点进行系统活动设计,努力建构延展式时空学习机制。高年段则聚焦“尊重感恩,修远成志”,依托“1+X”课程中的个性课程开发,激发高年段学生创造力,建立高年级学生成长自创课程的作业资源包。

作业质量仅仅停留在以上就万事大吉了吗?不,还有一个更难的环节,就是每日对几十个学生的作业逐一批改或“面批”。这个环节一般需要一个来回,有问题的需要“化错”,教师还要再次跟进订正,尤其是有的探究性作业,对教师原有知识储备是很大挑战,这时教师要快速补课以达成与个性学生对话之可能……

从这个角度来讲,“双减”减轻的是学生的负担,增加的却是教师被“磨”的品性。由此,我在对清华附小全体教师充满深深敬意的同时,也期盼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被全社会更温暖地对待。广大教师为高质量课后服务的付出,一方面要“全天候付出”,一方面要“终身学习”,一方面要时刻不忘“教书育人”……这些都需要全社会的认可与敬重,需要被家长看见并认同。

三、学校一日育人:家校携手依法共同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双减”本质上是追求育人的高质量。学校作为育人主体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新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也强调家庭要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要求学校和家庭结成更紧密的教育同盟,营造家校协同高质量育人生态,共同保卫童年,守护好童年生命底子。对学校来说,家校协同不仅仅是成立个“家委会”,例行召开个期末家长会或举行一两次“家长学校”培训这么简单。

清华附小家校协同共育有十多年的经验,我们一直倡导与家长“同向共育”“心无旁骛向前、风雨兼程抵达”。凡是入学新生,我们倡导家长要做足学校准备的国家方针政策、学校办学理念及课程表设置等多方面功课;倡导家长进一步聚焦儿童成长的一日生活,明确小学六年的培养目标。除了定期的“家长学校进修”系统培训,学校还利用整个暑假推动家长对新生从认知和言行进行双重调整,不断完善“新关系实践场域”,实现从“学习”转向“生活”的“儿童一日高质量学校生活探索生态”。

十余年来,清华附小通过强化校内外儿童随身携带“三张名片”,即“友善的微笑”“赞美的大拇指”“感谢的鞠躬礼”,带动了小手拉大手的家庭形象树立和社区文化辐射。每到周末和节日走亲访友,家庭都会收获很多人对这三张名片的赞许。学校提出要终身持有的“三个法宝”,即“身心健康”“经典阅读”

“良好习惯”,带动了家庭教育良好氛围养成;学校倡导的“每天阅读1小时”,让亲子阅读蔚然成风;“每天至少锻炼1小时”,为家庭乃至社区体育带来了积极影响。从“21天好习惯”养成,到“180天好习惯”固化,再到“720天好习惯”形成,在实现儿童从自理到自主的过程中,一个个成志教育的理念实现了预期目标,学校和家庭逐步形成统一认识,构建起默契的“家校新关系场域”。

学校对家庭、对社会从来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共担使命。期待家校双方共同学习践行义务教育法和家庭教育促进法,共同知晓儿童一日生活的内涵和外延,共同造就两个育人阵地的战略友好关系,共同面对未来挑战的千军万马。

不久前,镌刻有厚德载物字样的日晷矗立在了我们成志广场的中央。一日复一日,日新月异中。小学六年中的每一天,儿童遇见的,就是人生积淀的;儿童获得的,就是助力未来的;那些每天快乐地走向我们的孩子,还将永远快乐地向前走去……把这六年的时空放大、凝聚、浓缩成精华再献给我们的孩子,是清华附小不变的坚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生长需要阳光雨露,人的成长需要培育引领。我们时刻响应时代要求,与国家需要同步,与全社会共绘教育变革之新蓝图,让祖国的未来因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而更加辉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小学立德树人成志育人模式实践研究”(BHA180231)阶段性成果

(窦桂梅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22期,原题为《重构儿童高质量的学校一日生活——“双减”百天后的义务教育新思考》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