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增强乡村学校吸引力的可行性路径探讨

发布时间:2022-02-18 作者:刘长海 孙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建设和乡村教育改进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持续关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成绩。然而,乡村教育发展仍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包括:乡村学校采用与城市学校相同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但因为教学设施和师资局限成为城市学校的“低配”翻版;大量乡村孩子进城上学,以在校不学习、时常旷课为标志的“隐性辍学”现象在乡村学校时有出现,乡村学校陷入“边缘化”“空心化”的尴尬处境。直面挑战,推动乡村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乡村学校吸引力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话题。

P16-19 图二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中心完小三年级学生正在参加运动会 刘长海 供图.jpg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中心完小三年级学生正在参加运动会。刘长海 供图

乡村学校缺乏吸引力的表现

对于乡村学校发展来说,仅有对硬件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增强乡村学校吸引力,“以保公平、重内涵、提质量、促振兴为时代主题打出乡村教育振兴的组合拳”,成为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的应然选择。

乡村学校吸引力,主要指乡村学生选择在乡村学校就读、认真完成学校各类学习任务的积极性、自主性和主体性,这是保障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提高乡村学校育人质量的重要指标。

自2016年开始,我们持续参与中部地区S市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委托管理工作,常规性地进入3所乡村学校(小学两所,分别称为A小、B小;初级中学一所,称为C中)开展听评课、学校发展指导活动,督导另外5所乡镇学校的委托管理工作(小学两所,分别称为D小、E小;初级中学3所,分别称为F中、G中、H中),并于2020年7月以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西部地区J县开展了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调研。这些研究工作给笔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乡村学校缺乏吸引力,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不规范,课程吸引力不足;教学方式保守陈旧,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课外活动开展较少,“第二课堂”吸引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管理方式粗暴,学生违规现象时有出现;寄宿生后勤服务方式粗放,校园生活缺少吸引力。如G中许多学生经常从小卖部买方便面作为午餐,不去餐厅吃饭。该校教师说:“学校每周采购一次菜,为了便于储存,买来的基本上都是土豆、白菜,学生每天吃同样的菜,自然会受不了。”此外,一些校园缺少必要的文体娱乐设施,下雨之后操场就因泥泞积水无法使用,这些都让校园生活变得兴味索然,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推向了网络或者街头。

乡村学校缺乏吸引力的原因分析

乡村学校吸引力不足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包括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和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宏观影响,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缺陷、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落后的直接影响,还有“输血式扶贫”导致学校依赖外力而忽视自主发展的复杂效应。

城乡二元结构和城镇化进程是乡村学校缺乏吸引力的宏观原因。城乡二元结构是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过程中特有的历史现象。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构建了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使农村、农业、农民相比城市、工业、市民处于事实上的弱势地位,并且在数十年的运行中导致“城乡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教育领域,城市拥有从幼儿园到高中乃至大学的完备学校系统,城市学校校舍优美、师资优良且备受行政领导和社会各界重视,城市家长因为文化修养、职业类型等原因更加重视子女教育;乡村教育则相形见绌。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乡二元结构被逐步打破,许多农民流入城市,在参与城市建设的同时逐渐被城市文明所吸引和同化,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希望下一代能够通过接受优质学校教育而过上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大量农村适龄儿童流入城市就读,“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传统学校布局难以维持,出现乡村儿童“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苦”的问题,从侧面拉低了在父母务工地学校就读或者在家乡县城学校就读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吸引力。于是,许多地方出现了农村适龄儿童涌入城市学校就读的浪潮。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在此背景下,各地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整合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改变乡村教育的落后状况。然而,历史遗留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彻底解决,广大群众仍然普遍向往城市老牌优质学校,并且,当前绝大多数教师在城区居住,他们普遍希望降低上下班的通勤成本,更好地兼顾工作与家庭,“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和专业的逐步成熟,农村、县镇教师向城市逐渐流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面对业务素质相对优秀的教师调离,C中校长无奈表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是人才哪里都想要。”在笔者首次到校调研时,A小校长当着该校教师的面沮丧地告诉我们:“经过这么多年,有能力的教师都调走了。”

乡村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专业素养存在缺陷是乡村学校缺乏吸引力的直接原因。辩证看待城乡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城乡学校之间存在的是差异而非绝对的差距。乡村学校虽然面临地理位置偏僻、教学设施落后、办学经费紧张等问题,但也拥有班级规模适中、乡土课程资源丰富、应试阻力较小等优势。如果能够扬长补短,将一所所规模较小的乡村学校打造成为学生成长乐园、教育改革先锋确实具有可行性,乡村教育振兴、以优质乡村学校拉动城市学校提档升级都是大有可为的创举。云南某中学“利用拥有160亩水田和200亩山地的优势,分别建起了水稻生产基地、甘蔗基地、大棚蔬菜基地、花卉苗圃基地、食用菌种植基地,并在校内建起了生物细胞组织实验室、农机维修室”,这些做法让许多城市学校自愧弗如。

然而,可惜的是,许多乡村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缺少化困难为机遇的洞察力,缺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支持乡村学子茁壮成长的使命自觉,缺少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开展教育创新的实践智慧,在工作中敷衍塞责、因循守旧。从教师角度来看,一些教师不能蹲下身来理解乡村儿童的心理世界,不能一丝不苟地与乡村家长手牵手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而是简单地援引城市儿童的好学、守纪来指责乡村儿童,并且将乡村儿童的“问题”一股脑归咎于“有问题的家庭”;他们经常抱怨自己每天比城市学校的同行花在路上的时间多,却不愿意认真备课上课、开展个别辅导,很少进行教学创新探索,白白浪费了小班化教学提供的宝贵实验机会。从管理者角度来看,一些管理者不能身先士卒地做好以校为家的表率,在职责和利益分配时将私欲、私交凌驾于公平、公开等原则之上,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他们很难对学校开展强有力的管理,纵容了教师队伍中的懒散作风。和普通教师一样,一些管理者习惯于用地理位置偏、办学经费少、学生习惯差、家长素质低等套话为自己开脱,回避自己对于改变乡村学校薄弱局面所应承担的主体责任。

“输血式扶贫”削弱部分乡村学校自力更生谋发展的主动性。一些简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销售等方面支持为表征的“输血式扶贫”在扶贫工作中较为普遍,能够在短期内满足贫困地区的需求,但治标不治本,很难培养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自主发展能力,很难取得稳定的帮扶效果。

在乡村教育发展中,“输血式扶贫”的做法也屡见不鲜。“输血式扶贫”既没有细致帮助乡村学校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没有调动乡村教师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另外还养成了乡村学校“等”“靠”“要”依赖心理,学校甚至不惜以“献丑”的方式争取上级政府和支援方的投入,而不考虑这些做法给学生学习和校园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

乡村学校增强吸引力的政策建议

为了提升乡村学校的吸引力,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让乡村儿童切实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教育,为广大乡村学校提供标杆和示范,带动广大乡村学校焕发活力。

一是增强学校课程的吸引力。全面倡导“培养成就每一个学生”“一个学生都不能少”的理念,根据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德、智、体、美、劳各有偏重的课程,开辟扩展“第二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一种安全、接纳的氛围中建立对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所代表的主流价值的归属感,调动学生进取向上的成就动机,促进学生个性、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对家庭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开展励志教育,鼓励学生继续深造、终身学习;对学习困难学生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日常督促,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要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因地制宜推进职普融通,有针对性地发展壮大乡村初中的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直接参与就业或者升入职业学校打下基础,并且依托劳动技术活动让这些学生体验成功,有进取意愿。

P16-19 图一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中心完小五年级学生收到华中科技大学哥哥姐姐们寄来的书信后,非常开心。 刘长海 供图.jpg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中心完小五年级学生收到华中科技大学哥哥姐姐们寄来的书信后,非常开心。刘长海 供图

二是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注重建立各学科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发现知识学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获得学以致用的愉悦体验,形成认真学习、主动探索、合作攻关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乡村学校班级规模较小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巧妙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即时反馈,鼓励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落实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优化评价语言,丰富评价方式,建立支持、欣赏、包容型师生关系,以平和心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让每个学生在校园里有特长、有伙伴、有尊严,更好地满足青春期学生渴望得到同龄人和成人欣赏的心理需求。

三是增强学生管理的吸引力。确立以学生管理促学生发展的新型管理理念,基于平等对话构建新型校纪班规,借助课程创新和教学优化将学生旺盛精力导向成长正轨,在安静、秩序与活力、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发挥乡村学生自理能力强、动手习惯好的优点,借鉴陶行知、晏阳初在乡村学校开展学生自治的经验,放手让学生承担部分学生管理和校务管理事务,并做好对学生干部的系统培训,使他们成为校园示范者、同伴欣赏者、冲突调解员,避免因为学生干部管理同学不当引发深层矛盾。

四是增强寄宿制学校食堂、宿舍的吸引力。树立“有品质的寄宿”理念,让学生能够在寄宿条件下有尊严地快乐成长。要推进食堂管理精细化,做到伙食有营养、菜谱有新意、就餐有秩序;推进宿舍管理精细化,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在保障秩序的同时做到温暖、活泼,避免压抑、单调。立体化、精细化、人本化推进寄宿生管理,细致组织有吸引力的晚间活动,满足中小学生旺盛的身心发展需求。

五是增加校园硬件建设中对中小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元素。树立“为儿童建学校”的建设理念,将吸引学生、优化学生的学校生活经验作为未来校园建设的重要标准,稳步提升校园建筑的安全性、环保指数,在校园、教学楼、宿舍楼增加对学生隐私、文体娱乐等方面需求的满足,基于审慎论证将公园、家居、游乐场中的积极元素引入校园。

为了增强乡村学校的吸引力,学校建设中还需要一些支撑体系进行配套:

一是在保持现有“全面改薄”经费规模的前提下做好教育经费集中投放,为乡村吸引力学校建设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改善办学条件、吸引优秀教师、调动教师积极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供高品质课程教学,要求得到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优先将经费集中投向基础状况良好、社会关注度高的部分乡村学校,做到“建一所,成一所;建一所,亮一所”。集中投放经费,一方面可以迅速实现这些学校的整体升级,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办好乡村学校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提炼乡村学校改进经验,发现乡村学校改进规律,为政府和广大乡村学校提供具有推广价值的模板。

二是鼓励学校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大胆创新,为乡村吸引力学校建设提供稳定的政策保障。引导乡村学校牢固树立与素质教育、乡村振兴相适应的质量观、管理观、教学观;落实办学自主权,鼓励他们创造性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供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支持校长和教师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不拘一格地构建学校或者个人的“吸引力系统”,避免他们由于惧怕失败而畏缩不前。

三是统筹调度教育科研机构参与,为乡村吸引力学校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库保障。乡村吸引力学校建设可以与师范院校卓越教师培养等工作有机衔接,邀请师范院校为学校量身定制教师专业发展方案、学校改进方案,通过为校长聘请导师等方式建立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共同承担实施改进方案、评估改进效果、提炼改进成果的责任。这样既能有力确保吸引力学校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又能发挥教育科研机构服务教育实践的功能,推动教育研究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四是选树与培育相结合,为乡村吸引力学校建设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乡村教育发展要“坚持一切通过实验、以点带面、稳步发展的原则”,吸引力学校建设必须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再进行推广。

(作者刘长海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伟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2年第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