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王家源)造成“县中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县中振兴之路应该怎么走?3月3日晚,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龙川县田家炳中学校长李舒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薛二勇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就县中振兴这一话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薛二勇在访谈现场。单艺伟 摄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龙川县田家炳中学校长李舒强通过视频远程接受采访。
“县中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是非常重要的符号,它代表了一个县的教育发展水平。”薛二勇从历史角度分析指出,2000年前后,我国涌现出了一批很有代表性的县中,它们在提升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以及经济、产业的转移,生源和师资不断流失,县中逐渐开始衰落,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今。
“高中是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关键抓手。当前,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做好普通高中的布局显得尤为重要,要根据县区发展规划和人口变化提前规划。”薛二勇说。
作为有30年工作经历的山区县中校长,李舒强亲身感受到了县中的变化。“近几年,欠发达地区的县中受经济发展滞后、发达地区名校效应及一些民办学校‘掐尖’的影响,在发展中面临生源被挖、优秀教师招不来留不住、教育质量下滑等问题。”
如果人留不住,县中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对于生源和师资流失问题,薛二勇建议,需要县、市、省三个层级的政府联动,甄别生源流动的原因,对症施策。尤其要保障县中教师的待遇,建议高于该县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对县中教师的管理要有更多灵活性,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上给予更多自主权,并为教师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李舒强同样指出,要严防“掐尖”现象,加大对违规招生行为的查处力度。从源头解决问题,在教育投入方面朝县中倾斜,逐步缩小县域普通高中与城市高中教师待遇差距,补齐县中办学条件的短板。
“作为学校发展的带头人,要突破发展的瓶颈,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强化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育人方式。”李舒强说,面对新高考改革,县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和挑战,可在特色办学上多做文章,如在体育、艺术或地方乡土等特色方面挖掘潜力,让办学更多样化。
“去年是县中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国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专门出台了有关文件,我相信,县中正走在一个重新发展、复兴式发展的路上。”薛二勇说。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