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廷委员:建议第三孩免费上幼儿园
关于三孩政策背景下如何提高生育意愿,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俊廷十分关切。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家放开三孩,虽然有了政策,但是很多年轻人生育率还是不高,张俊廷关注到,其中的困难之一在于,很多家庭考虑到培养一个孩子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经济成本,很有可能不太愿意继续要孩子,尤其是考虑到没人带孩子,对此,他建议各地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政策,降低生育成本,倡导第三孩免费上幼儿园,同时鼓励一些大企业、单位提供免费的托育服务。
张俊廷表示,“希望国家能够给生育三孩的家庭予以一定形式的补贴,降低年轻人的生育成本,比如倡导第三孩免费上托儿所、幼儿园。同时,我们也倡导一些大单位可以为职工提供免费的托幼服务,尤其是对一些双职工家庭,帮助他们减轻负担。”
对于这种实际的优惠政策,张俊廷认为不一定非要由国家层面来统一出口,因为各地经济发展状态不同,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可以由地方政府结合自己的地方实际情况给予三孩家庭政策支持或经济支持,尽可能减少孩子养育方面的后顾之忧。张俊廷还关注到了东北地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东三省的出生率排名最后,辽宁、吉林、黑龙江出生率分别为6.45%、6.05%和5.73%,因此,张俊廷提出,在这些相对特殊的地区,国家可以给予一些政策倾斜。(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刘丽代表:建议将防性侵课程纳入九年义务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蜀山区刘丽健康咨询中心总监刘丽表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性侵,不仅会带来身体伤害,还会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精神伤害,希望孩子们可以提前学到防性侵知识保护自己。刘丽介绍,《“女童保护”2021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超九成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对未成年儿童进行性教育、防性侵教育;但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人防性侵教育还缺乏全国性、制度性安排,迟迟难以普及。(正观新闻记者 卢月丽)
张常宁代表:建议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统考
3月5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体育局训练中心女子排球队队长张常宁在发言中提到如何加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其中包括抓住体育学业水平测试这个突破点,建议在一些地区试点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省统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并将该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
张常宁建议,学校的体育课、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是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渠道,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要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增强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 建议充分发挥好考试杠杆作用,抓住体育学业水平测试这个突破点。" 张常宁表示,目前中考体育考试内容相对程式化,有的学生认为立定跳远,投掷等考试项目比较枯燥,建议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加入运动技能方面的测试内容,科学制定评价标准体系,合理体现区分度等。
在高中阶段,张常宁建议,是否可以试点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省统考中增加体育考试,并将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依据,这样一来让社会、家庭、学校和青少年学生更加注重参加体育锻炼、提升体质健康水平。《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实施办法》显示,目前合格性考试包括《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所设定的所有科目。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 10 门科目,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理科实验,由省教育厅统一制定考试要求,设区市组织,学校实施考查,省教育厅抽查。(现代快报记者 鹿伟 安莹 黄艳)
杜惠平委员:建议引导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从事农村电商
“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对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面临着供应链体系有待完善、专门人才存在短板和服务体系有待整合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杜惠平建议,要注重整合各类人才资源,服务农村电商。
一是出台政策、树立典型鼓励本地青壮年电商创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和优惠政策,让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及其他专业人才,进入电商及相关领域开展创业就业或从事第二职业。
二是引进外部电商专业人才与团队,实施跨时空线上合作,开展一对一对接帮扶,借“外脑”带动本地农村电商突破瓶颈、补齐短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三是鼓励各级各类学校针对性地设立劳动教育基地和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农村电商教育教学团队和课程资源,整合学校、培训机构等教学资源开展农村电商专题培训,持续培育农村电商人才。(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唐琪)
民进中央:建议立法禁止学历性别等就业歧视
民进中央建议及时开展反就业歧视立法调研,尽快出台《反歧视就业法》,以专门法的高度对学历、性别、年龄、地域等就业歧视问题做出立法规定,同时推动修改和完善《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对学历歧视和院校歧视等就业歧视进行定性,并明确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对各类就业歧视行为实施严格问责,严禁招聘单位发布含有限定高校类型和学历歧视的信息,维护高校毕业生和其他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中国新闻网)
崔郁委员:依法惩处就业性别歧视行为 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为促进妇女平等就业、助力新的生育政策有效落地,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崔郁提出,明确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界定与法律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政府和用人单位共担生育成本机制。
崔郁建议,全国人大在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或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时,在对就业性别歧视进行法律界定的基础上,明确不同情形的歧视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劳动保障部门进一步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依法惩处就业性别歧视行为,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崔郁提出,建立政府和用人单位共担生育成本机制。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定延长生育假期间的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政府为生育保险基金提供财政兜底。建议女职工休产假和延长生育假期间的社保缴费由财政补贴50%,鼓励用人单位制定平衡工作家庭的积极措施。(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见习记者 张欣 记者 林焕新)
赵东花委员:增加儿童用药种类 加强家庭安全用药指导
针对当前我国家庭用药存在的一些误区,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原副主席赵东花建议,完善家庭用药管理法规,提高家庭用药科学性。
赵东花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国家庭用药还存在用药不遵医嘱,不看说明书,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误认为抗菌药物可治百病,热衷于使用抗菌药物甚至滥用;认为中药无毒可随意服用,滥用滋补保健药,对药品有效期不做定期检查等问题。
为此,赵东花提出,要完善家庭用药处方集和指南,提高家庭用药指导性。卫健委等部门要完善家庭用药管理法规,通过制定使用原则、分级管理、鼓励临床试验完善说明书等政策,持续更新与完善家庭用药处方集,增强指导性。研究制定儿童家庭常用药目录,列明适宜家庭药柜配备的药物清单等。
同时,还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家庭用药科学性,增加儿童用药供给,提高儿童家庭用药可及性。赵东花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药品生产企业为不同年龄段儿童研发设计不同的剂型、包装和给药器具,增加儿童用药种类。(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见习记者 张欣 记者 林焕新)
吴碧霞委员:建议精准帮助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吴碧霞关注了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吴碧霞认为,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要帮助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这关系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她建议完善政策制度,激励带动更多企业优先录用、按比例招录、提供实习或定向培养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2021年,共青团中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开展大样本调研,发现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面临特殊困难,就业状况主要表现为:受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就业焦虑更重、紧迫感更强;在就业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社会化能力不足问题更为突出;难以获得社会资源支持,是就业核心困难群体。
吴碧霞建议将就业精准帮扶的重点进一步聚焦到地方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学生群体,加强监督监测;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简化操作流程,通过税费减免、经费补贴、表彰先进、加强宣传等机制,激励带动更多企业优先录用、按比例招录、提供实习或定向培养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社会支持方面,吴碧霞建议从低收入家庭学生入学起即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精准帮扶工作,用好“第二课堂成绩单”,引导他们尽早重视、有序参与实习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化能力。(央广网记者 陈锐海)
马瑞燕代表:建议向所有育龄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对国内19所涉农高校32个学院(二级教学单位)进行调研(微信、电话),发现80%以上中、重度大学生心理问题根源都在原生家庭。”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马瑞燕忧心忡忡地说。
2022年全国两会,马瑞燕向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建议,加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庭预防。
一是加强家长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为所有育龄家长开设家长课堂,普及抑郁症、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相关知识;编撰出版少年儿童心理学科普类书籍,制作少年儿童典型心理问题表现及家长正确应对的科普读本和视频资料,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和识别能力;借助主流媒体以各种形式正向宣传普及心理、精神疾病等相关知识,设计制作播演比较典型、有影响的亲子交流互动教育节目,构建和谐家庭氛围。
二是加强学科专项研究和筛查力度。建议加强心理健康诊疗学科方向建设;加大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提升筛查、识别、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学校—家庭—社会—医疗卫生机构心理服务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三是加大青少年儿童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投入。国家卫健委出台相关文件,倡导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下沉式服务,培养大量专业的家庭教育导师,促进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早发现、早干预;开通免费公益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社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方便家长便捷地获得指导;国家卫健委、中宣部加强宣传力度,扭转社会认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林焕新)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