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茶菊包装太普通,能不能让它们‘穿’上徽州文化的新衣?”盛夏时节,在皖南歙县定潭村的田间地头,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学生周烽的问题,引发了一场农产品包装“变形记”。来自该校暑期三下乡“绘梦非遗,艺韵乡筑”实践团的师生们,正用创意为传统农产品注入新活力。
师生们将徽派窗棂纹样“搬”上茶菊礼盒,让枇杷造型的冰箱贴“游”进千家万户。这些创新设计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文化内涵,更显著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探索出一条“以专业实践守护文化根脉、以文化传承激活产业动能、以产业振兴反哺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新路径。
今年暑期,安徽农业大学整合多学科专业力量开展非遗保护实践,来自学校材料与化学学院、林学与园林学院、园艺学院等12个学院的38支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歙县、金寨、宁国等20余个县市,对徽州鱼灯、六安瓜片、歙砚、花鼓灯等5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保护实践。
在绩溪伏岭镇徽剧祠堂里,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正用科技之钥打开非遗保护的新篇章。连续3年,这支团队深耕这一项目,走遍了祠堂的每个角落,像考古学家般细致记录每一件戏服的纹样针法。团队师生们深入剖析徽派建筑的三雕之美、古戏服纹样的吉祥寓意,建立起“徽风剧韵”视觉基因库,开发出融合古戏服水袖元素的丝巾、脱胎于徽剧脸谱的文创餐具等10余类产品,让沉睡的文化符号焕发时尚新彩。
他们的创新不止于此。学院还与当地共建了徽文化创新设计中心,在这里,传统纹样正焕发新生——古戏服的水袖元素化作时尚丝巾的灵动流苏,脸谱图案变身餐具上的精致纹饰。这些产品既保留着传统的文化基因,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语言。“我们不是在复制传统,而是在续写传统。”团队负责人刘娜说。
“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转眼就被抄袭,却不知道怎么维权。”广德市的竹编手艺人唐圣丽道出了众多非遗传承人的心声。面对这一困境,安徽农业大学“智法通途”团队开出了系统的“法治良方”。
团队深入调研后发现,非遗维权面临三大难题:侵权认定难、证据固定难、法律程序繁。为此,团队创新性地将区块链技术融入维权体系,开发出操作简便的存证App,实现创作过程实时存证、侵权证据一键固定等核心功能;编制图文并茂的法治宣传手册,用案例说法律,提升百姓们法治素养,法治力量正在为非遗传承筑起坚实的保护屏障。
“非遗保护不是简单地保存,而是要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园艺学院“鱼鉴华年”三下乡实践团队成员陈昊说。这些年轻学子正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为非遗保护开辟新路径,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机。
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庆亮表示,学校将持续搭建非遗保护实践平台,“我们希望通过‘专业实践+非遗保护’的模式,积极挖掘非遗与相关学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保护实践,让他们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据悉,安徽农业大学正积极探索一条以文化传承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路径,通过文化价值转化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彰显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方梦宇)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