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2022-03-21 作者:唐景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如今,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怎样提高政治站位、学术站位和学科站位?怎样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功能?《中国高等教育》记者围绕如何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段衔接、相互贯通这一话题采访了大学书记校长和学校思政课理论研究专家。

怎样建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既高度凸显了思政课在党和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和战略性,也鲜明揭示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价值使命。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认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从四个一体化持续聚焦发力,努力实现各学段一盘棋建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一是课程目标一体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和教学主线,确立“立德树人总目标统领,学段内目标坚决落实,学段间目标有效衔接”的原则。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节点都给予及时、科学的引导。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要以目标指导总体布局,分学段逐项落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外部教育激发学生内部感悟,既符合每个学段的学生成长实际,又体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的融合贯通。

二是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一体化育人的保障,只有建立贯通衔接、螺旋上升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才能保证思政课培根铸魂目标的实现。要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课程体系的目标统领,以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为课程类型,在各学段开齐开全开足国家规定的思政课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的基础上,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校本必修课和校本选修课程一体化设计。

三是课程内容一体化。按照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按照从小学启蒙性学习到初中体验性学习再到高中常识性学习的循序渐进要求,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强化各学段一体化有效衔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各学段间的沟通,破解衔接上的难题,使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循序渐进,将重复性内容按相应学段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特点进行明确划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无效教学,保持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

四是教材体系一体化。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把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社会主义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作为基本原则,要充分体现思政课的学科特色和理论根基。学校在讲准讲好教育部统编《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的同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中小学校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的系统性和实效性,让青少年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认为,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自古及今,“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大中小学办好思政课,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不同学段的全链条中落实,关键是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人格正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只有思政课教师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擦亮思政课的政治底色,方可使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不钝化、不迷航;只有思政课教师首先具备爱国爱党爱生的深厚情怀,才能在课堂讲授和互动中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立德树人的功能在润物无声中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只有思政课教师为人正派、人格高尚,才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赢得学生,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能发挥也就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在樊丽明看来,大中小学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还要注重方法的创新、选择和运用。既要坚持已有的宝贵经验和技能手段,继续释放积蓄的正向效能,还要在原有方法基础上,立足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情,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智媒技术快速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VR、微动漫和短视频等新平台新媒介的育人优势,不断创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切实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效,助力“大思政”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思政课怎样发挥立德树人功能?

在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看来,教育工作者要真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的深刻含义,将其贯彻落实在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中。在统一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技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古今中外融通、“四史”相互印证,将宏大道理人性化、深刻理论人文化、基本规矩生活化、纪律法律刚性化,使学生产生共情、共振、共鸣。

严纯华认为,必须真正了解和掌握人的学习和认知发展基本规律,做到在学生最适宜的年龄和学段给予最适宜的教育和训导。让学生从分辨对错,到明辨是非,进而遵守公序良俗,恪守纪律底线和法律红线。这是一个贯穿人生的被动教化与自我修为相结合的过程。要将行为举止、纪律规矩、道德修养、理想情操逐步深化实化,融于不同学段的思政教育中。在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逐步达到从“知其然”的遵守,到“知其所以然”的理解,再到“知未然”的先进文化创造目的。注重不同学段教师的相互交流,使思政教育系统化且有序衔接,形成不断拓宽加深递进的新鲜感、生动感和理性化。此外,要统筹协同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思政教育功能,让全社会都了解思政教育的多维度、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要求,将学习与生活、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家庭与社会、言传与身教自然融合,认识思政教育源于生活、精于学习、成于修为的基本规律。

当前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的“大思政”格局下,思政课应该怎样发挥立德树人功能、实现铸魂育人实效?

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表示,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应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匡光力说,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的学习和认识由浅入深,但思想发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在贯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方面,应高度重视以下四点:一是要培养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用大量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通过介绍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对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三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要注重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发挥党支部和教研室的作用,使教师们有机会经常学习时政、交流思想,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正确评价社会热点问题,进而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怎样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各级各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工程。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构建一体贯通的协同育人机制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所在。

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认为,要明晰发力支点,建立思政课一体化统筹管理机制。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系列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统筹协调作出宏观部署。要在“教育部-各省级教育厅-市县级教育局-各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思政课教师”之间建构起完善的统筹管理机制,以明确的职能分工找准一体化建设的发力支点,以制度保障为牵引,优化顶层设计、落实精准施策。要建立教师队伍协同培育机制。着眼于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联合备课共同体”,通过搭建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研平台,依托新教师入职培训、暑期教师培训开展一体化集体备课、一体化教学竞赛等高质量研修活动,建立思政课一体化培训的常态化机制,引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现高位专业成长。赵跃宇表示,当前还要完善思政课一体化评价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的改革牵引作用,拓展教育评价视域,立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要素”改进结果评价、立足“教育过程”强化过程评价、立足“教育效果”探索增值评价。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认为,加快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应以问题为导向,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统筹,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建设:

第一,统筹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目标,师资队伍是基础,更是关键。要从大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入手,统筹不同师资培养机构,加强协作协同,从而强化大中小幼不同阶段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共识,解决好目标分层、内容分工后的衔接、协同问题,实现整体上的“合”与内在的“和”,从根本上解决分与和的问题。同时,地方党委、政府应统筹加强大中小幼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协作,支持以虚拟教研室等形式实行联合备课,并加强不同层次学校、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工作交流与学术合作,打造地方思政课教师协作共同体。

第二,统筹社会实践资源建设。地方党委和政府应在充分挖掘可用的本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社会实践资源基础上,统筹规划、安排大中小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在社会资源利用中的分层目标设计与内容衔接,提高社会实践资源对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整合作用。

第三,统筹家校德育功能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在德育方面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相关要求,建立家校在德育工作中的沟通机制,发挥家庭教育对一体化德育体系的建设性功能,形成家校一体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怎样让思政课变成一个活的思想场?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中小学生的成长,他们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主体意识,但是责任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学校是德育主阵地,思政课是主战场,科学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提升学校的德育功能,是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表示,思政课应该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构建内容丰富,具有体验性、情感性、发展性的环境。思想的核心在于有体验,有冲突,然后引起思考,最后才形成稳定的观点。在不同年龄阶段,让孩子们有不同的体验,通过思政课堂搭建交流讨论的氛围,教师加以引导,是思政课需要突出的重点,只有真实的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真切的情感。

倪闽景认为,要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核心价值分阶段落实机制,循序渐进塑造学生人格和政治底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于教育学生形成诚信、责任、规则、关爱、尊重、创新等人格品质。可以在学生的低龄阶段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人格品质的养成,到高中、大学阶段形成比较稳定的思想方法,更加强调政治教育,这个梯度是思政课一体化的核心要义。

要结合社会发展形势,让思政课变成一个活的思想场。对此,倪闽景表示,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要追求五个统一:服务祖国人民和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道德智能发展和人格情感发展相统一、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相统一、基本道德规范和自我完善人格相统一、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相统一。筑牢五个统一的根基,需要在社会现实中寻找到学生思想关注的焦点,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切入分析。世界每天都在呈现各种各样的思政话题,教师要善于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件中提取热点,让孩子们关注、思考,并用正确的理论去分析。

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认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来引领和贯通。“观”(觀)的篆书,一边是一双大眼睛的猛禽,叠加上另一边的见,就是这大眼睛的猛禽,翱翔于天,俯察大地,无所不见,这样一种价值观,其中便是立人民之心,树中国精神,怀文化自信,蕴东方品味,忠诚于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秉承这样一种价值观,一代代孩子能够辨是非、识真假、明美丑、怀敬心、立至诚、含温雅,由此达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效果。大中小学跨度近二十年,覆盖孩子从儿童到青年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由识字到明理,从身体到力行,从模仿到独创,变化很大,层次不同,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其中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通过可视可感的教学,循序渐进地认知传统、感知历史,通过中国文化创造的本身,格物致知,进而涉入内涵,养成品性,修其辞、立其诚,达到德育的效果。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也正是这个道理。

许江建议,从中国历史中选出“中国百诗”“中国百赋”“中国百书”“中国百画”“中国百器”“中国百筑”“中国百戏”,分中小学进行展示与教学。小学的选例可简要,中学逐步深入,让孩子在品赏中增长知识、养成品味,进而尊敬德性、树立价值。大学可新选七类百例,更深入地涉入文化历史、品鉴风物,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同时,新设文论百篇课程,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论和世界革命史上的著名文论选入其中来讲授,让思政课有血有肉,让德育之课与文化品味之技结合在一起。由于这七类百例一体选本,中小学可一体备课,幼儿园可围绕其做学前准备,大学可探索深化版或新选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围绕这种诗、文、书、画、器、筑、戏的不同形态,铸炼国学思政的内核,探讨相应的教学方法,树立心、手、眼一致,知行合一的学术体系。(《中国高等教育》记者  唐景莉)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微信公众号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