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智慧教育助力家校共育 破解农村学校发展难题

发布时间:2022-05-19 作者:杨赞波 田欢欢 梁雅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家校保持一致,形成合力,教育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家校共育,是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之举。在国家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之际,以智慧教育助力家校共育,是农村学校破解发展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二之选。2019年,河北雄安新区成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河北省雄安新区淀南中学作为远离县城的乡村学校,借助智慧教育建设契机,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村中学的发展之路。

家校共育过程中,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促进学校发展,2013年,县教育局将学校纳入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之列,实行了并校并新建校区。2016年,新建校区正式使用。学校建设标准为八轨制,可满足约1000名学生就学,学校现有教师65名,在校生18个班、近800名。家校共育过程中,我们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学校认同感缺失。受合校、生源流失影响,学校教师队伍的凝聚力、融合度较差,学生打架现象频发,管理难度较大,家校之间甚至出现过学生打老师、家长闹学校的恶性事件。加上家长与教师沟通不畅、缺少共识,导致学生对教师缺乏认同感,家长对学校缺乏认同感,甚至部分家长不理解、不支持学校工作,一度出现了“学生不服管、教师不敢管、家长怨气大”的恶性循环现象。

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忽视家庭教育。一是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唯分数论。农村家长普遍学历偏低,接受教育的时间相对较短,许多家长仍以“分数论”为主导,把分数视为评价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二是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在农村,许多父母忽视自己的教育职责,重养轻教。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三是家庭教育方法单一,简单粗暴。有些家长受“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严重缺位,学生自我放弃。根据调查数据,学校约39%的学生父母外出务工,间隔较长时间才能回家探亲,甚至有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无暇关心孩子的教育,完全依靠爷爷奶奶等,而他们多数对孩子溺爱或放纵。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管教,沉迷于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不可自拔。还有部分学生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在校得过且过,学习、行为习惯差,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缺乏自信心、上进心,自我放弃。

抢抓智慧教育发展机遇,助力家校共育破解发展难题

抢占发展先机,入选智慧教育建设首批试点校。智慧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教育大提升大变革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学校突破瓶颈、跨越式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我们抓住国家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契机,结合学校实际,找准切入点,破解学校发展瓶颈。农村学校必将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实现跨越式提升。

2019年,河北雄安新区成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学校在自身基础相对薄弱的前提下,积极争取,最终被雄安新区确定为“智慧教育建设首批试点学校”。2021年,学校又被雄安新区确定为人工智能试点学校,由此带来的政策、资金及配套设施的支持,为破解学校发展难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牵手高校引进优质资源,构建智能化家校共育环境。一是牵手北京师范大学补齐教育短板。2020年以来,学校多次受邀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各类研修、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互动交流。在智慧教育建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家庭教育等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带给学校常态化的科研指导、资源支持,助力构建智能化家校共育环境。同时,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引荐,学校与多位家庭教育领域的专家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帮扶关系,多次邀请专家到校、在线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为家长、教师答疑解难,在教师家长中反响强烈。

二是牵手北京大学,引入优质资源。自2018年7月起,学校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硕党支部开展合作共建,助力开展家庭教育、学生心理辅导等活动。我们合作共建微信公众号“燕心南语”,线上开展解忧信箱、连心讲堂、同心好文、快心记录、线上答疑、成长分享、家长课堂等活动。线下开展“信来心往”一对一书信交流活动、爱国强军励志讲座、心理学特色集市、“连心筑梦”宣讲、家访座谈、参观交流等活动,受到学生及家长们的极大欢迎。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夯实家校共育教师发展之基。学校从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入手,围绕技术应用、教学组织、资源拓展等方面对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全方位、实用的培训,系统提高教师运用数字技术改进教育教学、促进家校共育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互联网+”、家庭教育相关主题的交流活动,通过阅读分享、经验交流等方式,鼓励教师结合所学所需,运用多样化的数字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将数字技术运用到德育管理和家校共育活动中来,逐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树立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解决好学生家长与教师认同感的问题。

利用工具软件开展调研,找准家校共育的切入点。2021年初,学校利用问卷星面向全校范围的学生及家长开展了一次关于家庭教育的在线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了620份问卷(含家长篇、学生篇)。其中,家长篇收回有效问卷525份,填写率为85%;学生篇收回有效问卷568份,填写率为92%。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如家庭综合受教育水平偏低、家庭沟通过程中双方的内心感受存在偏差、家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意识不强等。针对调查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收集家长、学生提出的诉求,我们找准了家校共育工作的切入点,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信息化助力网络家访,拓展家校共育沟通渠道。把家访工作视为密切家校联系、提高家长对学校满意度的有效载体来抓。除了常规实地家访,学校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家访活动相融合的新方法——网络家访。借助网络工具,教师与家长、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增强沟通的时效性,增进学生、家长与教师的互信,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随着线下线上家访工作的深入,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家校之间的沟通也更加顺畅有效。

信息化助力师徒制,深化家校合作共育。学校自2019年起开始实行师徒制,教师与学生结对子,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进行全方位指导。积极利用网络空间,对学生的成长建档立卡,形成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评价。引入数字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模式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辅导策略和成长建议,并及时通过电话、微信、QQ等向家长反馈,家校合作,全程关注学生的成长。截至目前,学校已经组织了3届拜师仪式,让师徒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让家长、学生和教师更加互信。相信随着师徒制不断深入,最终会实现全体教师参与的全员育人的效果,教师在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受尊重程度也会不断提升。

建立线上家长学校,构筑家校共育良好机制。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引导和培训,是促进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以智慧教育建设为契机,加快数字技术应用,充分借力引入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优质资源,建立了面向全校、全镇甚至更大范围的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家长学校,开展常态化家庭教育培训。

家长学校每学期要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线上利用钉钉开设家庭教育课堂,邀请校外专家、校内教师开展直播讲座和在线互动交流活动,加大对家长、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利用问卷星开设校长信箱,并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向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和建议。线下通过家长沙龙、读书分享会、报告会、优秀父母经验交流会、家长会等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

智慧教育助力推进家校共育,联手取得积极成效

有效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依托智慧教育,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学校如今已经摸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家校共育之路,构建起智慧教育环境下家校共育的办学网络。有效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劲头有了很大改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师生感情更加浓厚,学生对教师认同感提高,家长对学校认同感提高,家校联手,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发生极大转变。通过智慧教育赋能家校共育,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重构了家校共育合作思想。家长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认清自己的教育职责,对孩子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关心。只要是孩子成长和学校发展所需,家长都会积极伸出援手。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农村学校发展。学校在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助力家校共育的同时,不断总结学校发展的经验做法,积极与周边的农村学校对接,分享经验、共享资源,在安新县刘李庄镇农村学校中积极营造家校共育的浓厚氛围,引领、携手周边农村学校共建家校共育的新生态。

未来,学校将借助大力发展智慧教育之机,持续探索深化家校共育的可行性路径和可复制模式,进一步发挥引领辐射作用,为更多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学校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共享资源,为促进雄安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及均衡作出贡献。

(作者杨赞波系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淀南中学校长,田欢欢系学校办公室主任,梁雅钗系学校德育处主任)(《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5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