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如何助力校长数字素养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2-05-19 作者:童莉莉 何粉霞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于2022年3月正式上线。平台现有资源总量已达28052条,既有覆盖各学科各年级全部课程的学习资源,又有丰富的课后活动、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资源,可有力支撑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全过程育人。运行数据显示,平台自3月1日试运行至3月28日正式上线期间,广西的浏览量超过5000万,内蒙古、云南的浏览量超过1000万,日均浏览量是3月1日改版前的3倍,中西部许多农村边远地区利用平台资源实施“双师课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有力地支撑面向民族、农村地区的优质资源共享,这将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带来里程碑式的影响,将有助于民族、农村地区实现基于平台资源的教与学新常态。

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与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2022年3月,新华社发布《大数据看2022年全国两会关注与期待》,数字经济位列第五。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写入其中,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这一系列战略部署标志着“数字中国”建设进入全面加速期。

教育是整个社会子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的重要一环,遵循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落实《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这既是时代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教育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水平的相关情况及呈现的特点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部署了八大行动计划。其中实施行动之三是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提出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受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自2018年至2022年,面向云南省怒江州、四川省凉山州、西藏自治区、甘肃省临夏州、河北省青龙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贵州省紫云县、云南省大理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三区三州”、民族区域和信息化相对后发地区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工程,行程遍及9个省、自治区的40个州县,共直接服务包含20多个民族师生的4697所中小学、5215名中小学校长。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工程开创性采用了“前期调研—现场送培—线上支撑—驻点服务—特色输出”五环节的全流程提升模式,并形成了“政府统筹—专业设计—社会协同”的三主体协同工作机制。

五环节的全流程提升模式。前期调研环节,覆盖教育部、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三级行政管理部门和民族/乡村地区中心校、教学点百余所,500余名中小学校长接受采访,对教育信息化一线情况做了详尽的素材收集。现场送培环节,通过3天的专家授课、小组作业、校企参观、案例研讨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学习,输入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读,输出各校实际问题和已有探索,共有80多知名教师参与近100门课的教学互动。线上支撑和驻点服务环节,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形式持续为一线学校提供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的实际应用问题答疑解惑。线上以每区域一个微信群为抓手,线下以寒暑假志愿师生团队形式进校驻点,共计组织活动50余场,完成各类信息化应用答疑2000余次。特色输出环节,以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科研交流和国际合作中的平台优势,邀请一线信息化探索心得经验有推广价值的校长赴京或其他省市参与交流,输出自己的校本特色,增强持续发展的信心并促进跨区域的校际交流。

三主体协同工作机制。近5年,我们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部署安排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指导方向,由北师大团队负责课程设计、师资遴选、学员互动、线上线下答疑环境维护、定期调研回访、邀请优秀学员交流等一系列组织设计工作,由每期活动的可信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校园软硬件环境改造升级等工作,形成了稳定循环的可持续工作机制,并已孵化支持河北雄安新区、云南大理州等区域自主开办的同类工作。

基于已有的工作,我们初步发现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工作有三个方面显著特点:

一是信息技术可切实助力民族地区教学创新与管理提效。比如,云南省怒江州通过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更好地解决了教学硬件设施基本配备到位但使用率偏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能力欠缺、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教师教学观念的“峡谷思维”问题。

二是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需求具有独特性。以基础校园网络需求升级为例,贵州省较长时期内采用广电网络获取国家公共教育资源,部分山区需在一定过渡时间内同时支持广电、固定网络、4G/5G无线网络等多种基础设施并存的情况下融合开展校园网络有序升级和过程中的资源共享管理。以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为例,除了通用层面的学科教学资源,面向边远山区小规模学校音体美等课程资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学习资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边境地区国家安全教育资源、民族文化特色教育资源、留守儿童家校共育资源、自然环境特殊地区实验教学资源等,都是民族地区独有的需求。

三是民族地区需要更务实、更稳定的支持。在深入民族地区进行教育信息化实地调研和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调查访谈中,务实和稳定是校长、教师们高频率提及的诉求。不少中小学校长提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保障经费缺乏长期和固定来源,信息化设备更新滞后,教学资源更新缓慢,尤其是社会力量帮扶的资源稳定性不足,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不足、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不足、设备维护和技术支撑不足,影响实质性、常态化的应用。通过对多个取得较好成效的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对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务实、稳定的支持,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的组织合力,形成政府推动、项目带动、学校主动、企业联动的协同合作机制。

推动民族地区中小学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数字化发展

在历时5年的工作中,我们对民族、乡村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症结问题归纳为硬件、软件、教师和学生4个方面。硬件组装式多、成套类少,影响使用体验;硬件设备、环境建设预算成本高,采购周期长。软件供应商分散,系统间数据不共享,账号密码混乱;校内缺少软件熟练运维人员,企业售后客服不稳定。学科师资有缺口(如英语课、音乐课等无法开课);师资队伍流动性大、信息化教学水平能力不足。学生的信息化终端设备使用习惯缺乏科学引导;信息化素养与学科学习的关系缺乏科学解读。

2022年3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加大优质数字资源供给,促进全民终身数字学习”等教育领域密切相关的重点任务,民族、乡村地区同样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乡村教育振兴的发展契机。

基于对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理解、对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的学习、对乡村教育振兴和全民数字素养的具体解读,民族地区中小学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数字化发展还需要下大功夫:

第一,推进硬件准入标准和运维支持机制。乡村及民族地区以校园为决策主体采购硬件设备和提供运营维护都存在明显的决策压力和能力缺口,建议在新基建及教育行业相关工作部署指导下,推进统一的硬件准入标准和运维支持机制,保障民族地区校园数字化升级中的基础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处于务实有用状态。

第二,透明软件数据算法和学情策略联动。数字时代各种具备视听冲击力的软件产品层出不穷,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的生动性。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师生隐私信息的泄露、学情分析有商业意图左右等潜在隐患。出台互联网教育应用软件测评标准、制定算法透明度要求,并不定期抽检学情分析报告的科学性是现实需要。

第三,促进互联网协同教研和师资激励。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中小学普遍面临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师资结构性短缺的难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尤其是应用新技术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偏低。建议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的资源开展全面育人的新常态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三个课堂”在民族地区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引入AI教师等弥补民族地区学科师资的不足。同时,对师资智力资源的网络流动给予必要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互联网协同教研的常态机制有效探索。

第四,加强学生教育公平实现和个性化创新潜质发掘。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中小学的信息化终端设备使用习惯缺乏科学引导,数字素养与学科学习的关系缺乏科学解读。建议将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培育相关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探讨学生数字素养培养模式,通过5G直播课、3D打印、沉浸式VR课等实践体验示范课引导学生树立信息时代意识,提升智能设备应用能力。

第五,增进研究机构+一线校园的“理论+实践”互动交流。由专业科研团队做好行业、校园、课堂多层级的数字化方案设计、评价的前期论证、过程评测和后期优化建议等研究工作。由校长牵头一线校园输出实践探索案例、发展新需求和面临困惑等基础素材,建立双向互动机制,输入新政策、新理念,输出校本方案。

助力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数字素养的培养

2022年,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正式启动,在数字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部署下,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的指导下,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助力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数字素养提升工作:

一是持续发挥国家级科研与战略咨询平台作用,做好国际形势和国内政策分析宣传贯彻工作。在一线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校长的视野范围对工作有较显著的关联作用。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国际比赛中,数字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仅关系到教学管理本身的效率提升,更是关系到今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大计。意识层级的差异对于校长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影响显著,我们要持续发挥国际级科研平台在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的优势,发挥教育行业的战略咨询优势,为民族地区的校园数字化进程做好国际形势分析和国内政策解读宣传贯彻工作。

二是多元化组织团队活动,实现方案精准、覆盖广泛的校长群体数字素养提升工作机制。校长是校园信息化的决策者和重要参与者,其数字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自身意识的提高,更需要外在的多元化支持力量。我们需要为校长们提供更多的送培活动/线上答疑、驻点支持、协同教研等,为民族地区的校园建设提供精准的、具有可推广价值的教学、管理模式设计。

三是鼓励各区域提供民族特色、乡村风情的数字化教学与管理探索实践,提供宽口径交流平台。持续响应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新需求,应用为王、服务至上,贴合民族地区所需,联系对接宽口径稳定的教育资源、技术资源,以需求为导向推动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层级共享。在收集、采集各地区精彩典型实践案例中,分析、研究并优化、提升信息化教育建设推进的高效方案,为其他地区普及信息化教学建设提供模板。同时,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快速、便捷的解决策略和智力支持。

四是凝练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成果,形成民族地区教育咨政素材库。定期总结团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各区域的实践探索成果,汇聚校园教学创新、管理增效、区域教育治理等领域的高质量素材,通过出版物、学术会议、智库建议等多种形式为国家部委、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民族地区教育咨政的可信素材库。

奋进新征程,深入开展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领域研究还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持续服务于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助力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童莉莉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副主任,何粉霞系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讲师](《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5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