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深圳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创新:凸显学生主体性,促成学习方式深度变革

发布时间:2022-05-2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深圳市中山小学曾宇宁校长及其团队开发习性课堂“六感”策略实践模式。以习性教育理念为指引,认为学生对环境的感知过程、与环境的交互体验对其认知建构和个性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片1.png

该模式在“习性准备——习性助学——多维习得”的课堂框架下,以“六感”调动为策略。创设显明可感知学习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多感官协同发展,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中积习成性,实现个体的“多维多元”发展。例如教《麻雀》一文时,老师运用视觉输入策略进行板书设计:上面是一个写着“爱”字的红色爱心,体现妈妈不顾生命保护孩子的母爱;下面是一个写着“勇敢”的绿色爱心,体现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及时拉回猎狗,保全两只麻雀;两颗心紧紧相连,体现出心心相印!从母爱的表象,挖掘到深层次的人类热爱环境、敬畏自然的人文关怀,以板书体现现象与本质的关联,使知识变得显明可感、深入浅出。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光明)祖松梅校长及其团队开展魔盒游戏识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团队打造了一种游戏识字的主课型,包括了五个环节——探字源、玩游戏、传知识、练思维、增魔力,难度呈阶梯式分布,兼具游戏性和知识性。魔盒游戏识字课程在主课程的基础上,为了应对不同的教学场域,衍生出来另外四种变式课型——分别是与教材相匹配的“常规课程”、活跃的“社团课程”、灵动的“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融通课程”。四种变式涵盖了识字教学的多种场景,给予教师们教学抓手,易上手、操作性强,形成了独特的游戏识字评价体系。项目组成员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嵌入渗透在评价体系中,让学生在识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项目组教师还根据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开发了多套评价卡和通关文牒;评价主体包含了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多个主体。团队编写《魔盒游戏识字》教学读本及案例集,原创30余种学生喜爱的系列化识字学具,“AI”赋能学习资源,录制了游戏微视频和教学微课30余节,编写学科融合《汉字学本》,让魔盒游戏识字的教与学有所依托。该项目培养了一支魔盒游戏识字教师团队,20多个省近百名教师成长为识字教学骨干教师。

深圳市南头小学邓玉琳老师及其团队探索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开发“三递进五板块四重奏”“小院士”养成模式。“三段递进”,是根据小学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思维特征,聚焦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指导学生开展全科阅读和小课题研究,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在探究过程中提升能力。

老师和同学们在图书馆研讨小课题.jpg

邓玉琳老师和同学们在图书馆研讨小课题

“五大板块”内容齐上阵。团队着眼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在小学低段开展“五段式”( 问题的提出、猜想、解决、我想说的话、参考书目)阅读求解写作指导,在小学中段开展“奥利奥”小论文写作指导,高段系统开展分级搭框架的篇章写作指导。落实查资料做笔记、拟写论文提纲、起草论文初稿、修改和校订、改写讲稿和预答辩等五大板块学习内容。“四重奏”评价协同助力。评价反馈,对于提高小学生跨学科小课题研究水平、小论文写作质量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发挥小课题申报、小论文答辩、小论文恳谈会、择优参赛“四重协奏”评价体系的诊断反馈功能,成功帮助70多名“小院士”脱颖而出。

深圳市南山区南油小学作为国内最早探索活动教学的五所实验学校之一,自1995年开始参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活动教学”实验探索。26年来,针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足,活动教学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立足“E”课程探索活动育人模式接力探索,依据活动教学理论,尊重个体差异,秉承“个性定制”,转变学习方式,满足个性需求,逐步形成了基于“E”课程载体的活动育人模式。该模式内容包括:以“活动育人”为办学理念,以具备“乐学习、善思考、会生活、守规则、有活力、敢担当”的“灵动少年”为育人目标,按照“真正的教育、生态的教育、优雅的教育和未来的教育”四大课程理想整体构建“E”课程特色为载体,“问题导学•活动建构”为基本学习方式,“健康的活动、智慧的活动、优雅的活动和创意的活动”为四大活动类型,以及创新教师发展路径,形成从理念、目标、载体到实施的完整的具有南油特色的活动育人体系。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中学的廖昱泓老师及团队针对高中生物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学生缺乏真实情境的体验和探究等问题,基于STS真实情境探索高中生物融创体验式教学。该团队主要经对深圳45家生物产业、10届高交会、5届生物技术展的深入调查,历时15年实践,建立了高中生物11个研学基地,发酵、基因等5类知识类资源,20个实践类资源,15个综合科普类资源,构建基于STS真实情境的高中生物课程资源体系。并通过“研学调查,情境导入,创客探究”3种融创路径,以及“基础实验拓展、项目课题探究、创意创想设计、模型模拟探究”4种创客探究策略,实施STS真实情境下的高中生物融创体验式教学,有效提升了薄弱高中学校的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广东省特级教师、龙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初中物理教研员熊华老师及团队针对学生物理素养发展“受阻”、教师课改理念高位“悬空”、区域教研活动形式“僵化”等教育教研问题,以“可视即理解”为核心理念,带领和指导一线教师基于课例反复探索和研究,历经十多年运用逆向可视化创新初中物理教学。该项目基于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格式塔心理学等理论,应用逆向教学设计、可视化思想与策略,设计“评价先行、目标精准导向”的教学,促进“教、学、评”一体化,促成教师精准、可视、系统地教,学生清晰、理解、结构地学。2021年,该项目荣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深圳市南山区机关幼儿园刘红丽老师及团队针对“幼儿探究的主体性缺失、课程资源缺乏、教师课程领导力缺位”问题,幼儿园依托园本特色,结合深圳科创引领,开展历经二十余年课程建构与实证循环,成果探究性活动课程已成为具有行业适用性和专业价值性的重要成果。该成果基于“幼儿探究品质培养”—“探究资源体系建立”—“教师探究实践力提升”三维目标,以室内外一体化学习环境为支持系统,以改革教师主导、教材中心的教学模式为突破点,通过“一日生活、自主游戏、主题项目、品牌节庆”等路径,开发资源体系,实现幼儿探究品质和教师探究实践力双重提升,建构课程模式与体系。该成果理论上提出了课程多维深度整合的课程建构路径,率先在华南地区实践与辐射,为园所提供路径与实践模式参考,助力园所创生本土课程。

为解决科学教育的传统博物学形态过重、与数字时代脱节、“既定答案式”的机械探究和去真实情境化等问题,深圳市龙岗区依山郡小学吴向东老师及团队历经25年实践探索,超越博物学,构建了数字时代的科学教育新模式。首先着眼中国文化发展与数字时代视野,丰富科学教育目标,超越传统博物学形态,用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去重构,创建了面向真实科学问题的鸢尾花(IRIS,即问题(Issues)-阅读(Reading)-探究(Inqury)-分享(Sharing))数字化探究模式,建构了从机械式教学过程设计转向实践性的情境导向课程设计的模型,并应用于STEM,构建了人文引领的实践性科学教育(A-STEM),为数字时代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实践模式。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孙利秋老师及团队针对和谐共生理念相对缺失、生态文明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探索环境教育区域共建模式。该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行合一实践观和天人合一文化观,以先导思维把地理学科建设融入区域治理、教育创新探索,构建出“滋润与共享:生态文明教育区域共建”模式。项目以生态系统为隐喻,强调建构家校社、宣与教“双线并轨”的长效机制,培育同频共振“赋能”生态;强调学生中心,多样化学习“释能”机制,构建“四层三模”体系,立足教育创新,打造“解说学习型、五感体验型、手工创作型、场地实践型、拓展游戏型及公众参与型”等多种探究体验性课程,建立交互学习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润泽生命成长,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走在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前列。

针对有些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有畏惧心理、PISA测试幸福感知力低、教师缺乏有效激励等问题,深圳市罗湖区教科院的荆志强老师及团队经过30余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激励课堂“三步四环节”模型,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为出发点,以“三步赋能”为教学策略,以“四个环节”为基本流程,建立让学生成为“知识生产者”的激励机制,达成轻负高质为目标的课堂形态。由于学习方式彻底改变,学生从被动的听众变成课堂活动的主角,爱学、会学、能学、乐学数学。不仅教学增值性评价绩效高,而且育人成效显著,唤醒了学生的使命感,许多学生因喜欢数学而立志从事相关职业。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