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校内共用实验室助力学生融合创新

发布时间:2022-06-10 作者:刘盾 连燕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自从学校建了实训大楼后,动手实践的机会更多了。实训楼里的实验室都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我们做跨学科实验时,更加便利了。”许智翔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21级硕士生,近段时间,许智翔与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同学合作,在通信类实验室内,共同设计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系统。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思维显著提升的背后,是哈工大(深圳)探索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新模式,通过成立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推动专业规划、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协同运行。新模式不但助力学校探索科教深度融合、产教深度协同新途径,还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培养动手能力强、能学以致用的理工科人才。

哈工大(深圳)调研发现,原来部分专业、学科、学院在建设实验室时,相对分散,存在“本学院买的,只能自己学院用”现象。“这容易形成‘实验室孤岛’,出现设备购置重复、利用率不高,各自为战、开放困难等情况。”哈工大(深圳)副校长张钦宇表示,学生局限在本学科内做验证型实验,难以打破学科壁垒。而多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实验。

如何打破学院、专业的壁垒,破解“撒胡椒面”式的分散建设难题?哈工大(深圳)党委书记吴德林介绍说,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在设备购置上做“减法”,开展集中购买、集中建设。学校在顶层规划时,向各个学院征集所需仪器设备清单,再筛选出新工科建设所需的共通设备,用学校经费统一购买,集中打造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工科实践平台。目前学校已投入3.8亿元,完成一期建设,22类、125间实验室投入使用。

目前,哈工大(深圳)实验中心规划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里面实验设备齐全,从计算机软件编程,到3D打印的硬件制作,再到自动化的智能运行……实验中心设置了3个系列实验室、5大实验教学部,打造了4个新工科特色实践平台。学校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在数字孪生中参与实验,助力学生们线上线下同步做实验。

有了实验中心后,哈工大(深圳)实施统一管理、协同运行的教学实验室运行新模式。教学过程由各专业和实验中心协调组织。为保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改革,实验教学由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合作完成,从而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专业教师与实验教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

如何借助实验中心,以学科交叉融合赋能创新人才培养?哈工大(深圳)副校长姚英学表示,学校在专业规划上下足功夫。学校通过梳理整合不同专业的课程,形成专业综合实践课、创新实验课等。学校开设了178门实验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信息学专业综合实践课就将计算机、通信、光电子、自动化等不同专业课程,打通、糅合为大专业、大课程。

为促进研教融合,强化学生破解技术难题的能力,哈工大(深圳)以实验中心为抓手,从课程设计、硬件配置、教师队伍、活动配合等多渠道,搭建了一座融会贯通的“立交桥”。学生们通过参与实验实践项目等方式,实现从“学得进”到“做得出”的跨越。

“在实训中心,我们围绕企业的Roban机器人产品,学习编程等技术,操控机器人。”2021年,哈工大(深圳)2019级自动化类专业本科生杨李郁秾选修了《仿人机器人原理与应用》这门企业创新实验课。该课程由学校与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校内外多名导师授课。杨李郁秾的实践、创新等能力逐步提升,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Roban中型人形全自主挑战赛一等奖。

哈工大(深圳)实验中心还充分利用深圳的产业优势、创业氛围,联合华为等高精尖企业,开发企业创新实验课等,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校为学生们参加多类竞赛提供了“练兵场”和“武器库”。近年来,哈工大(深圳)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创佳绩,累计获得319项国家级奖项、1159项省部级奖项,“敢闯敢创”的学习氛围在全校蔚然成风。(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刘盾 通讯员 连燕纯)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