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国家统编教材助力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基于相关民族省(自治区)的调研

发布时间:2022-06-14 作者:罗妍 仇森 潘信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教材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三科统编教材建设上升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教育部自2012年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于2017年投入使用;普通高中统编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从2019年开始投入使用。三科统编教材的使用标志着我国教材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是对新时代教材建设的定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教材建设的目标。根据国家的教材政策,民族地区的所有中小学校也开始推行使用三科统编教材,逐步实现与全国接轨,如何用好统编教材值得深入研究。

民族地区使用统编三科教材的政策背景

教材是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结晶,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认同。实施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决定了下一代学什么和信什么。教材建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依托,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阵地。语文、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历史等意识形态属性强的三科教材是重中之重。“国家统一编写是有道理的,就是基于此来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共同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塑造中华民族的‘我们感’”统编教材汇集了强大的国家级编写力量,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宗旨,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统编教材的修订使母语教育不仅带有来自民族文化本身的自豪感,更体现出真正的民族精神。”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三科统编教材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2019年,教育部发布新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要求中小学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9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出台的《全国大中小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民族地区要逐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材使用,《规划》还对民族地区使用三科统编教材的时间作出规定和要求,相关民族地区也据此出台了推行统编教材的政策。民族地区使用统编教材是国家教材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

民族地区使用统编教材存在现实困难

目前,全国11个相关民族省(自治区)正在逐步推行使用统编教材,其中四川、广西、新疆、西藏、云南等省(自治区)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统编教材,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自治区)从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统编教材对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民族地区提出了挑战,相关地区都在为使用好统编教材做积极探索。但是新旧教材过渡时期,在教材使用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师生基础相对薄弱。一是师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偏远农牧区学生存在语言障碍,课堂上组织语言不顺畅、表述不准确。调研发现,内蒙古的一些过去的一类模式学校(一类模式是指除汉语文学科外,其他学科用民族语言授课,使用民族文字教材的双语教学模式)一年级新生普遍存在能听懂但不会说普通话的问题,七年级学生才基本能够使用普通话交流。一些少数民族教师在用普通话精准组织语言方面还有差距,一些转岗教师过去使用民族语言授课,转变授课语言面临挑战。二是学生的语文学科基础弱。过去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使用《汉语》教材,知识体系较为简单,学生在识字量、基础知识的积累上都不能适应统编教材的要求。2020年,对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等地区实地调研发现,民族中小学生尤其是过去一类模式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薄弱问题。三是任课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升。教师使用统编教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能力、知识储备不足,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不准,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陈旧,不能完全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师资建设支持不够。一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民族地区普遍存在教师队伍不稳定、结构性缺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如青海省的一些偏远民族地区难以留住人才,新入职教师存在转调其他单位、其他地区的现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所学非所教”的情况在历史和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比较严重,尤其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专职教师和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占比偏低,很多转岗教师和新进特岗教师不具有相关学科背景,难以胜任教学任务。二是教师培训的覆盖面和针对性有待加强。一些偏远地区学校教师参与高质量培训机会较少,教师仅参加过校本培训、县级培训及线上培训,到地市、省区参加培训较少,有针对性的普通话培训不足。三是适合民族地区的教辅资源不足。现有教学资源对民族地区的针对性不足,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对教学资源进行再整合,如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配套资源缺乏民族和地方特色内容案例。统编语文教材的同步练习册难度较大,不适合少数民族小学生使用,需要针对民族地区开发适宜性更强的教辅资源。四是教研支撑不强。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一支能扎根本地的教研队伍,民族地区普遍存在骨干教研员、专职教研员太少的问题,导致解决本土问题的教研活动和成果不多。

语文课程标准定位不同。民族地区过去使用的是汉语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是教育部2013年发布的《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过去的一类模式将民文课定位为母语课,将汉语课定位为第二语言学习,汉语课程作为第二语言课程是与普通话教学学校的语文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虽然都是学习汉语,但由于第一语言教学(语文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有着不同的课程性质,由此带来的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手段都不同。”[3]将国家通用语言作为第二语言的定位,制约了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的提升。

民族语言文字教材质量存在差距。民族语言文字教材(以下简称“民文教材”)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材长期以来存在较大差异。不可否认,民文教材为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材尤其是统编教材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民族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2018年,教育部组织对统编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回访发现,“近90%的学生表示喜欢读新教材,教师对新教材总体满意度达90%”。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统编教材的质量得到广泛认可,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可以说是一套代表教材发展水平的、具有典范意义的教材。相比之下,民族地区的民文教材建设则远远滞后。尽管目前民文教材在编译、印刷、装帧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教材编写水平和质量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材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自编教材反映时代精神变化、新的教育理念不够及时;翻译、编译教材普遍存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不相符等问题。以四川凉山州使用的彝语文教材为例,彝语文教材选文经典性不够,选文来源高度集中在《凉山日报》《凉山文学》《彝族民间故事选》等地方文献,一些民间故事和传说时代性不强,与统编语文教材思想格调高、文质兼美的选文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学业成绩普遍较低,与无法使用更高质量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材及资源有很大关系。从政策的层面看,在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当下,统编教材作为一项教育政策的推行,有利于减少各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让全国各民族学生都能享受教育发展的成果,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如果民族地区仍使用质量较低的民语文教材,只会使民族教育体系越来越封闭,加剧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陷入低水平循环。

使用统编教材助力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

一是将推行统编教材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相结合。三科统编教材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民族地区使用统编教材不仅是教育、教学的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方向问题,事关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党和国家关于民族教育和教材建设的重大决策。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开展民族地区语言教育、教材建设、民族团结教育等的关键落脚点。民族学校在使用新教材的过渡期可能遇到困难,应制定因地制宜的方案、措施去克服困难,为民族学校使用好统编教材提供支持保障。要做好语言治理顶层设计,正确处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的关系。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提升师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是国家语言政策的着力点,普通话推广也是统编教材使用的重要配套举措,民族地区应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普通话教学,如营造校园普通话使用环境,鼓励幼儿园开展普通话教学,加强教师普通话培训,将三科教师普通话水平等方面纳入教师考核,使得普通话推广与统编教材使用相得益彰。

二是加强国家对民族地区教材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教材管理体制制度发生变化。2017年,先后成立了教育部教材局和国家教材委员会,国家对教材管理制度进行顶层设计,初步形成了统分结合、分层管理的教材管理制度体系。2019年,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教材管理文件,从教材的编写、审查、选用、出版、发行等环节建章立制,加强管理。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规范了中小学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建设。在国家教材管理体制变革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使用的教材(包括民文教材)的编审管理应随着国家教材管理体制的改革而调整。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加强了对民文教材的统筹管理,将民文教材的终审提升到教育部,各民族地方也应加强对教材的管理,将民族地区教材纳入新的教材管理体制,推动教材的开发建设、审查、管理进入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发展轨道。

三是加强统编教材配套资源保障,以统编教材引领民族地区教材建设。民族地区要用好三科统编教材,更需加强适用于本地区的教师教学用书、教辅材料、网络资源等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以配套资源弥补统编教材对于民族师生在适宜性方面的不足。以统编教材为引领,提升民文教材建设水平,打造精品民文地方课程教材。加强对民文教材编写、研究的指导和民文教材出版机构的经费支持。不仅要重视民文教材传授现代文化知识的工具功能,也要重视发挥民文教材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将其作为贯彻国家意志的重要阵地。民文教材建设一方面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民文教材要充分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定位,体现优秀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尊重各地实际和师生学习民文的意愿,探索民族语言文化教育的新机制新路径。

(作者罗妍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仇森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潘信林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6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