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2-12-21 作者:薛堯云 吴澎宵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摘要]引导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力和公众认知塑造力,对于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为着眼点,从专业重要性和优势入手,提出引导该类群体讲好中国故事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新闻传播学;中国故事

目前,我们正在主动推进国家形象的构建,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需要整合多方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高校作为一个重要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任,牢牢把握来华留学生这一群体,通过他们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对于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p41.jpg

纪录片《新中国之歌》海报

一、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国际传播的创新发展,积极开展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逐步构建起多元、多维的外宣格局。其实,早在抗战时期就有一个对外宣传的典型成功范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中国共产党介绍给全世界的人,通过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记录和讲述,西方人首次真实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红军和革命领袖,他的报道轰动了全世界。

埃德加·斯诺是一位沉浸式体验中国社会的外国友人,是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更是一位“铁肩担道义”的优秀国际记者。在当前形势下,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人文交流活动,是推进各国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之一。借助外国友人“发声”,对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具有更直观、高效的作用。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具备本国的文化背景和思维语言习惯,能够发挥自身的语言表达优势和跨文化经验,并运用学习掌握的新媒体技术和传播方式。因此,他们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

二、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

近些年,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以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本科、硕士、博士学生数量已由2019年的80余人增至如今的130余人。作为新闻传播学类的来华留学生,一方面能在学习中充分锻炼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挥独特优势;另一方面能善于并主动运用新媒体技术,以年轻化的语态打入具有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受众圈层,创新表达,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2021年中国国庆黄金周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短视频《新中国之歌》就是一个典型范例。该纪录短片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土库曼斯坦籍学生克丽丝(GRIGORYAN KRISTINA)创作,短片以定格动画技术的方式呈现,将静态文献资料活现,重现了《义勇军进行曲》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故事。截至2021年10月11日,该影片全球互联网浏览量1.64亿人次,点赞量19万次,覆盖人数9亿,覆盖国家/地区121个,这部短片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到了中国国歌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真实情感赢得了业界专家点赞,是学生充分将专业所学与故事讲述相结合的典范。

新媒体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更多元、形态更多样的特点。新闻传播学类的来华留学生在个人为主导的传播过程中,可以结合专业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触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西方的意识形态偏见。此外,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读来华留学生更注重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毕业来华留学生较多选择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通过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塑造,来华留学生在未来就业和社会交流中,能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这都是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所在。

p42.jpg

《新中国之歌》创作者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克丽丝在采访

三、引导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措施

(一)紧扣“立德树人”,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同步推进

1.开展知华友华教育,加深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国,具有一定的跨文化适应力和探究力,我们要把握留学生的特点,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创新开展对其的知华友华教育。以上海大学为例,学校积极探索来华留学生培养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围绕知行合一的理念,创新思想教育方式,推出“知华讲堂”和“知华实践”。“知华讲堂”主要围绕时事热点开展关于中国制度、全球经济、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化道路和脱贫攻坚成果等主题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全面了解中国。“知华实践”则通过开展“新中国之路”和“上海城市寻访”等项目,带领国际学生沿着中国发展历程,亲自走访革命老区、改革开放试点、现代化建设展示等重点城市和区域,在亲身体会和探索中自发认同中国道路,不断增强对上海、对中国的认知和情感。与此同时,通过“知华导师”和“知华导生”的配备,更能进一步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体验,在理论和实践活动中、人际交往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加深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全方位构建留学生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理论指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论,对于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也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首先,应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内引导,在讲解完基本概念和理论后,利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激发来华留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共情,把新闻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其次,应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外培养,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的读书会、学术论坛,组织学生赴媒体进行参观实践等,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其理解。通过课内外方式,将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来华留学生客观正确地观察和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二)紧扣“内外兼修”,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并重培养

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战略学科属性”日益凸显,新闻传播学科在全球化浪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塑造和推动作用。对于该专业的来华留学生而言,我们要注重内在与外在的双重培养,既需要夯实专业基础,又要注重专业工具和技能的运用。

在新闻传播学类人才培养中,要实行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培养标准、质量要求一致的政策,实行监督保障趋同管理,同时充分考虑来华留学生培养的特殊性。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落实教学过程精细化管理制度,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和需要,针对性制订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强调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多重培养。其次,重视留学生的课内外培养,实施双导师制,注重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实践实习基地,引导留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参与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重指导下,留学生不仅能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还能在实践操练中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作为新闻传播学类的来华留学生,站在国际网络传播阵地的“第一线”,更能充分运用专业所学,发挥学科优势,把自己在中国的见闻、感受告诉给更多的人,把真实的中国介绍给全世界,从而为促进各国交流和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

(三)紧扣“专业特色”,发声平台与传播载体全面结合

当具备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素材及能力后,高校还应为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以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例,通过组织策划系统性的主题活动如“上海高校青年演讲大赛——我与中国”中外学生演讲赛、上海国际大学生智能媒体节,承办“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短视频比赛等,借助极具专业特色的平台活动,充分调动来华留学生参与发声。众多来华留学生都发挥专业特长,创作了精彩纷呈的纪录短片,他们以极高的热情和坚实的专业基础,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外,高校还需重视对留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的指导与实践。移动互联网时代,大红大紫的短视频都在YouTube、Twitter、TikTok等平台掀起热潮,为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传播新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因此,高校应鼓励来华留学生充分借助各种新媒体工具,在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短视频等平台发声。以短视频为例,相比于传统的传播渠道,短视频更富感染力,更能被国外年轻人理解和接受。有了发声平台和传播载体的加持,来华留学生创作作品更加简易便利,与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在视听传播的大时代中,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能够运用独有的专业优势和技能,在国际传播中构建共通性话语。

来华留学生是国与国之间联系交流的重要桥梁,在国家形象传播和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留学生们的回信中提到:“欢迎你们多到中国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同时把你们的想法和体会介绍给更多的人,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为了致力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多措并举,在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前提下,从价值引导、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三方面做好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培养;将中国国情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在课程知识的传输中注重中国理念和中国精神的传递;与此同时,需广泛搭建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与途径,逐步实现被动引导到主动发声,从而助力新闻传播学类来华留学生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者薛堯云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吴澎宵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师)

参考文献:

[1]Nye J S.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and underst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M].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4.

[2]胡瑞,朱伟静.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与优化策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02):88-95.

[3]姚旭,展姿.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J].新闻爱好者,2017(02):79-81.

[4]马春燕.中国故事的“他方”讲述与传播初探——以来华留学生为视角[J].理论导刊,2017(08):93-96.

[5]王端,林左天.借力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9):29-31.

[6]奥运比乐格,京穗蒙古留学生专业选择及就业意愿调查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42.

[7]谭洁,北京地区来华留学生就业意向调查[J].世界教育信息,2019. 32(21): 55-60.

[8]李麟学,李凌燕.主流融合、特色交叉——全媒体视野的新闻传播学教育[J].青年记者,2021(03):83-85.

来源:《神州学人》(2022年第1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