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全方位赋能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1-10 作者:牛启寿 刘少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之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城乡教育结构正在发生改变,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也要应对新的形势作出主动、积极的应对。

乡村教师队伍群体已发生较大变化

从规模上看,区域内乡村教师占比正在逐年下降,且有由多数变为少数的趋势。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2012年,平凉市中小学幼儿园共有在校学生40万人,其中城区在校学生4.5万人,农村在校学生35.5万人。共有教职工2.7万名,其中城区教师2900名,占教师总数的11%;农村教师2.4万名,占教师总数的89%。2022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共有在校学生33.35万名,其中城区在校学生19.71万名,农村在校学生13.64万名。共有教职工3.2万名,其中城区教师1.52万名,占教师总数的48%;农村教师1.68万名,占教师总数的52%。

10年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减少约7万名,城区在校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数量占比由12%增加到59个百分点,增幅达47%;农村在校学生数占比由88%降低到41%,降幅达47个百分点。城区学校教师占比由11%增加到48%,增幅达37个百分点;农村学校教师占比由89%减少到52%,降幅达37个百分点。城乡教师比例基本达到了1∶1。随着更多的学生进城上学,乡村教师的数量还将进一步减少。

从结构上看,乡村教师由清一色的师范生变为非师范类毕业生占大多数。2000年以前,乡村教师主要依靠省内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尤其以地方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补充为主;2000年之后,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伴随着高校扩招和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具有教师资格的高校毕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加上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多年的教师招考制度开始实施。地方上逐步取消了师范生分配制度,代之以“凡进必考”,逐步形成了“中央特岗教师计划”、“甘肃省一万名”、省市县“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等补充渠道,这些教师后来统称为“项目人员”,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主要途径。由于教师补充渠道的多元化,加之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比较狭窄,大量非师范毕业生取得了教师资格,并从事乡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平凉市现有中小学教师中非师范类毕业教师有6768名,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1%;其中在农村学校任教的5698名,占到非师范类毕业生的84%。

从地理上看,乡村教师由本土化慢慢变为县城化。30年前,乡村学校的教师群体以师范毕业生和民办教师群体为主,师范生毕业后一般会被分配到离家较近的地方教书,民办教师绝大多数都是本乡本村的教师。教师的本土化使他们和乡村社会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临时代课人员的退出和教师准入制度的改变,教师考录后由当地教育局统一分配,乡村教师主体不再来自本乡本土。另外,青年教师结婚之后,在城区购房应该是一个标配,一般是白天在学校教书,下午放学就开车回县城。虽然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的各种补贴也在稳步提升,但相对于城区,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等仍然艰苦,年轻教师的婚恋等存在许多具体问题,岗位吸引力不强,一些教师并不安心从教,教师队伍的整体稳定性较弱。普遍“离土”使乡村教师对乡村风土人情了解较少,参与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不够。

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在教育公平实现过程中,乡村教师起“托底”作用。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两基”攻坚和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的顺利实现,乡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愿望更加迫切。这就要求大幅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让每个孩子都平等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努力增进广大农村家庭的福祉。作为欠发达地区,受地理条件所限,平凉市尚有100人以下农村小规模学校426所,在校学生1.7万名,其中留守儿童7077名。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这些孩子的家庭是“贫中之贫”“艰中之艰”,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这些家庭才刚刚摆脱贫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他们依然是“重中之重”。要实现稳定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本在于让这些孩子平等接受优质教育。除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加上乡镇中心小学、乡镇初中等教育层次,平凉市还有1.6万名乡村教师坚守在这些偏远、艰苦的乡村地区,担负着13万名乡村青少年儿童的教书育人重任。这些乡村教师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在黄土高原的深山大沟,不计名利、甘于清贫,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乡村孩子的心灵,从而把乡村教育最沉重“底部”托了起来,对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乡村教师起“先试”作用。鉴于乡村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学生越来越少的实际,平凉市崇信县率先实验农村小规模学校小班化教学试点项目,使农村小学变得“小而美”“小而优”;泾川县开展“学区走教”,有效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等课程开设不齐、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华亭市在“撤点并校”大背景下大胆试点新复式教学,为乡村学校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作为国家基础教育成果在甘肃省推广。平凉市整体上实施初中渗透职业教育项目,曾作为国家教育精准扶贫示范区先行先试,助推了脱贫攻坚和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些年来,一些在城镇大规模学校难以实施的教育教学实验项目,在乡村学校往往很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劳动教育,乡村学校比城镇学校自然条件优越,乡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显著高于城镇学校教师。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乡村教师起“引领”作用。在乡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过去传统中的教师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德高望重,影响和引领着乡村社会的道德风貌;他们饱读诗书,为乡民子弟传道授业解惑;他们通情达理,调节和维护着乡土社会的行为规范。实现乡村振兴,首要因素是人才振兴,教育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人力资源转化的基础工程。乡村教师致力于培养热爱乡村、有乡土情怀、有志于投身乡村振兴的人才,是乡村振兴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乡村教师还是乡风文明的引领者,他们在学校学为人师,在社会行为世范。在一定程度上,乡村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家庭,转变家长的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共同为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献计出力。

多措并举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群体的新变化,以及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都要求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综合施策,多向发力,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优化环境,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调查结果发现: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较低,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教师职业本身没有吸引力,而是学校所在的社会空间没有吸引力。无论是长期在乡村工作和生活的教师,还是城镇地区的教师,或是尚未毕业的师范生,大家在整体认知上,都对乡村特别是艰苦偏远乡村的整体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持负面看法,这显著影响了教师到乡村地区任教的意愿。因此,从教育外部来看,要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乡村整体环境,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

政策引导,促进教师县域内合理流动。义务教育“县管校聘”改革虽已推动实施,但涉及人权、事权、财权等配套政策未能有效跟进,加之教师退出机制不健全,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教师资源按需按岗配置调整,城乡教师流动缺乏一个合理的、对等的双向流动机制。从教师流动趋向看,大量农村教师首选考进城区,其次想方设法调入郊区;而城区向农村流动数量太少,一般都是下乡支教。教师交流调整机制不完善,城乡师资配备失衡成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硬伤”。我们认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首先要持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师”已经成为一个地域概念,不再是身份标签,谁也不可能在乡下教一辈子书。要打破教师的城乡区隔,核心是教师要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要继续探索教师轮岗交流、下乡支教、集团化办学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师在城乡间、学区间、学校间流动起来,并实现制度化、机制化。其次要实现对编内教师资源的统筹调配。推进义务教育“县管校聘”改革,让教育主管部门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促进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引导县域内教师在学区之间、学段之间、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缓解结构性缺编。同时建立城乡学校间结对帮扶关系,促进教师双向互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可继续推行学区走教,开展复式教学,借助教育云平台资源开展网络教学等方式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精准招聘,优化乡村教师配置结构。在学龄人口入学高峰已过、生源减少的大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总量不足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师资力量区域配置不均衡,一些学科出现结构性短缺,主要是乡村学校的思想政治、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劳动、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特别是小规模学校课程开设困难。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学生人数少,存在“理论超编”与“实际缺编”现象。因此,我们认为今后可以压减“三支一扶”等项目,扩大师范类毕业生的补充比例,逐步改变非师范类毕业生在乡村教师中占比太高的问题。要在逐步消化一些学段、一些学科现有教师总量超配的基础上,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补充”的原则,充分掌握乡村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岗位需求,靶向引才、精准招聘,先急后需,形成教师队伍梯次化配备结构。

全科培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适应未来社会不确定性的特点,以及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新课标、新课程的要求,在跨学科学习增加的大趋势下,我们认为应改革教师教育体系,变传统的分科培养为学科融合培养,特别是对乡村教师要求一专多能,更要实施全科培养。解决乡村教育中生师比超标而音、体、美、信息技术、科学、心理健康教师长期短缺难题,从根本上还得靠全科教师来补充。应建立高等学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师培养机制,大力实施国家优师、地方优师、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通过定向委托培养、在职教师转岗培训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培养补充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能胜任多门学科教学的教师队伍。

提高待遇,健全“留人”机制。这些年,国家实施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教师周转房项目以及职称评聘倾斜政策,在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不断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持续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同时,还要创造政策条件,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在教育教学成果评奖、各级骨干教师评选等各项活动中,注重照顾、倾斜一线乡村教师。

(作者牛启寿系甘肃省平凉市政协原副主席,刘少勋系甘肃省平凉市教育局干部)(《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