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淮南师范学院思政教师化身暑期社会实践导师——

这个夏天的思政课很“解渴”

发布时间:2025-07-31 作者:方梦宇 庞秀艳 张晓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当年红军就是穿着这样的草鞋翻越大别山的……”烈日炎炎的盛夏,安徽省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前传来阵阵热烈的讨论声。一群大学生围坐在台阶上,正与思政课老师进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情景教学”。学生范新页捧着一双复制的红军草鞋,指尖传来的粗糙触感让她眼眶泛红。这是淮南师范学院“追寻领袖安徽足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一幕。

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淮南师范学院创新方式方法,探索“1+1+N”实践课新模式,即1名思政教师+1名行业专家+N名学生共同讲活暑期实践课,让20多名思政课教师“化整为零”下沉编队,“分片包干”对接指导,融入20余支实践团队,在江淮大地上演了一场场“行走的思政课”。

“同学们,今天的实践课我们来到了这个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的金寨。”在红色教育课程“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传承红色精神”情景教学课堂上,淮南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廖锦亮的讲解让学生们屏息凝神。原本安静的展馆瞬间“活”了起来——学生自发扮演红军战士,用情景剧再现革命岁月。

在长丰县马郢村,师生们蹲在田埂上,听村支书讲述“一粒米的乡村振兴故事”。“稻田里的思政课,比教室里更‘解渴’!”学生吴桐笑着说。

“大家向外望,这就是乡村振兴的‘金土壤’!”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陈明生、淮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阮爱民与师生及当地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乡村振兴经验,学生们纷纷掏出笔记本记录,学生打趣道:“这可比教室里的PPT生动多了。”

淮南通霸电池厂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声遮盖不住师生们的讨论。“师傅,这条自动化生产线替代了多少人工?”青年教师魏思婕边问边记录。工人师傅擦着汗笑道:“现在都是‘数字工人’啦!”回程路上,学生们争相分享感悟:“原来‘中国智造’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流水线上的每一次革新。”

这个夏天,淮南师范学院的师生们从“坐着学”到“走着学”,从“听讲”到“共讲”,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该校探索实施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化整为零、分片包干”,与各社会实践团队“三课·三同”模式让思政课“活”了起来。据悉,淮南师范学院将继续深化这一创新模式,让更多年轻人在实践中读懂中国。(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庞秀艳 张晓艳)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