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宁夏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考察宁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主责主业、文化浸润、师资队伍、交往交流交融、共居共学共乐“五位一体”育人格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幼各学段,大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围绕“主线”,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宁夏实践
聚焦主责主业,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主阵地。紧抓“拔节孕穗”关键期,坚持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健全机构,率先建立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首席专家库、市域大中小学一体化工作联盟、高校课程建设联盟等9个专门教学机构,加强对各地区不同学段的分类指导。开好课程,监督8所本科高校全面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必修课,高职院校开设选修课,中小学开设“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大家庭”专题课,用好教材。注重教研,指导全区22所高校全面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研组,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专门成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研究院)。建立同城、跨区域“手拉手”集体备课机制,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竞赛、教学展示等各类教学活动60多场次,帮助教师讲准讲深讲透讲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科研,支持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2所高校建强国家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每年单独在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中设置研究专项20个、研究课题90个。
聚焦文化浸润,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优势,系统整合文化教育资源,全力推动各地各校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是融入专题教育。以春秋季“开学第一课”为载体,联合新疆、西藏、福建、内蒙古等省份分别在北方民族大学、永宁县闽宁第二中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微课教学,128.3万名师生在线互动。二是融入主题教育活动。以“三十个一”系列活动为抓手,在党日团日队日、主题班会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连续8年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三是融入各类纪念活动。在中国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日、重大纪念日等各类纪念活动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组织开展“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主题活动,师生们从家乡故土的红色故事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四是融入各类竞赛活动。组织全区大中小学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知应会知识竞赛1000多场次,连续6年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
聚焦师资队伍,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业化水平。建强专职师资队伍,督促指导各高校按照标准全面配齐思政课教师,中小学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各市、县(区)至少配备1名专职教研员,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初步建立。建强特聘教授队伍,选聘建立“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百人库,辅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切实解决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缺乏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等问题。建强红色师资队伍,从老红军、老模范、脱贫攻坚楷模中遴选建立“千人红色讲师库”,构建“课堂—省级领导—专家学者—英模人物”红色教师梯队,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宁夏故事。
聚焦交往交流交融,夯实社会基础。组织各地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当地文旅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田间地头的思政课”,构建起“课堂—基地—企业—田间”立体化实践课堂新模式。一是用好革命历史资源。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利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等革命历史资源,推出“理想信念+红色游学”研学系列线路,开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等主题实践活动。二是用好新时代红色资源。组织学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宁夏时走过的足迹,开展“沿着总书记足迹、感悟思想伟力”等主题实践活动。三是用好场馆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宁夏博物馆、银川黄河军事文化博览园等场馆,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科技、军事等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厚资源。
聚焦共居共学共乐,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情感基础。坚持共居共学。在全区大中小学全面构建互嵌式学习环境,推动各族学生合校共读、混合编班、混合住宿。坚持共建共享。组织各地各校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个,建成实践教育基地100个。坚持共事共乐。创新推进“互联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动计划,指导各地各校与新疆、西藏、内蒙古等省份联合开展“各族同胞心连心·云端宣讲团结情”等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围绕“主线”,试点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宁夏模式
宁夏着力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主动担当,系统谋划,改革创新,精耕细作,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构建课程体系,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开好专题课程。按照课程设置要求,推动各高校开足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公共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保证学时学分。指导中小学校、幼儿园开齐“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一家亲”专题课程,用好教材,力争到2025年秋季开学实现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全覆盖。二是强化教学教研。推动“五市一体化工作联盟”“高校课程联盟”建设,统筹区域和高校教研、学科力量建立大中小学跨区域跨学段跨学科“手拉手”教研制度。建立分学段跨学科教师联合教研工作机制,开展一体化集体备课、教学竞赛、示范课展示、同课异构等教学活动。依托智慧教研体系,建设区、市、县、校“四位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虚拟教研室,组织开展联片教研、集中磨课、网上巡课、听评课等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教研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加强研究阐释。发挥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作用,设置专项课题,组织专家学者、骨干教师等进行理论研究阐释,重点围绕课程教材内容,研制课程教学指南,开发知识图谱等,推进教学研究理论化、课程教学体系化。
强化数智应用,深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丰富数字资源供给。挖掘宁夏特色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优势资源和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等资源,开发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课程相配套、研学实践相结合的各类教学微课,逐步建成数字资源库,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一方面,评选示范精品课程。围绕课堂教学和实践研学需求,组织大中小学校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录制示范课。推进数字课程资源库建设,评选200节左右精品课程。通过宁夏智慧教育平台在线展示、推广应用,不断丰富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增强教师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拓展数字应用场景。遴选培育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数智教学体验中心,支持部分高校建设数智教学体验馆,中小学校建设数字教学基地校,组织开展“同上一堂课”“同游一个馆”等系列活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化师资队伍,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一是配齐建强教师队伍。督促各高校按照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标准补齐教师缺额。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库”“千人红色讲师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百人宣讲团”作用,不断壮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校内校外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二是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组织编写教师应知应会基本知识讲义。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课程纳入师范生培养方案。在“国培”“区培”计划中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项目或课程,3年内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全员培训。三是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探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质量提升、教科研能力提升等指标纳入教学实绩,激励教师认真备课、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注重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文化实践育人改革。一是扎实开展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实施校园文化浸润工程,指导大中小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党团队日、主题班团队会,融入主题宣讲、读书学史、致敬先烈等各类活动,融入中国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日、重大纪念日等纪念活动。二是全面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打造“红石榴夏令营”主题交流品牌。每年组织区内100名青少年参加北京夏令营和福建夏令营活动。推进“互联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行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区内+区外”相互动的形式,组织各地各校与东部地区、其他民族地区开展“石榴籽”云端座谈会,促进各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三是深入开展“石榴籽”资助研学活动。依托全区各级各类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发主题研学路线30条,每年组织200名左右山区农村家庭青少年和“川区”青少年参加“石榴籽”资助研学活动。
健全制度规范,深化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一是建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体系。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市、县(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区域教育质量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价重要内容,分区域、分学校研制评价指标体系,多维度组织实施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评价,强化结果应用,促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二是完善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体系。指导高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学生学分;探索将其列入中考道德与法治、历史等相关学科考试考查内容。分学段编制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状况调查问卷,探索制定学生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研学活动评价办法,将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实现过程性评价。三是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色校。鼓励各地各校利用当地革命历史资源和各类场馆、文化、旅游等资源,打造课内课外相贯通、教学实践相衔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特色,做实做响“行走的思政课”等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实践育人品牌。
责任编辑:徐杨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