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在整体设计、分段推进、协同联动、聚焦共识、主动融入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经验。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继续深入和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教材体系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1]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既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构建教材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取得了明显进展、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奠定了继续深入和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的基础。继续深入和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取得的进展
六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进入了一体化阶段,从思想到行动、思路到实践全面展开,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继续深入和加快推进创造了条件。
1.整体设计,提出一系列指导性意见
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和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2020年以来,国家教材委员会先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和《“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提出,“整体设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3]。教育部先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这些措施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提供了政策依据。
2.分段推进,编写和修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
编写和修订大学教材。2022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启动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2023年春季学期,修订版本专科思政课教材正式投入使用;2023年秋季学期,《概论》教材在全国高校投入使用。2022年11月,启动第五轮本科思政课教材修订。修订、审定的本科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与法治》于2023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新修订的研究生教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也于2024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
编写和修订高中(中职)教材。2019年,完成编写修订和审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4门必修课教材和《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3门选择性必修课教材,于当年秋季学期逐步投入使用,2024年实现了各年级使用全覆盖。中职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于2023年完成了统编和审定,当年秋季学期在中职(含中技)一年级投入使用,2024年秋季学期实现了使用全覆盖。
编写和修订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教材。2022年3月启动、2024年完成统一修订和审定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涵盖九个年级共18册,当年秋季学期在全国小学和中学起始年级使用,按照逐年替换、滚动覆盖的原则,到2026年实现全覆盖。
3.协同联动,编写学生读本和教学辅助用书
2020年7月,教育部启动编写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读本》全套共5册,一体化设计,形成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大学各1册,2021年秋季学期正式投入使用。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配套的教材辅导用书、教学课件以及数字课件、专题讲义也已投入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配套教学资源平台”“人教教材配套资源服务平台”“人教教学易平台”等数字资源平台也已投入使用,实现教材解读、示范课例、教学设计等资源共建共享。
4.聚焦共识,开展教材使用培训活动
大规模培训。2023年4月,组织新修订的高校思政课4本教材的使用培训,74000余位任课教师参加。运用教材建设和管理国家级培训平台,2022年、2023年组织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培训并实现了全覆盖。2024年组织《道德与法治》小学和中学起始年级教师培训,参加人数达1300多名。2024年底,又组织了中小学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培训。
常态化培训。2019年以来,各级教育部门和教师培训单位,围绕教材使用加大了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培训。2022年,教育部还在全国设立32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4],各地教育部门和共同体牵头高校支持,形成了跨学段、跨校区、跨学区协同联动的集体备课和交流研修机制。
5.主动融入,多层面组织教材研究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研究任务。国家社科基金设立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每年支持100多项课题;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设立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其中许多涉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
六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与以往不同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在战略性谋划、系统性设计、共同体建设、整体性推进方面形成的共识和由此推出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标志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进入了一体化的阶段。取得的进展,为继续深入和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形成的经验
六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不仅取得了明显进展,而且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为继续深入和加快推进奠定了基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方面,形成了应进必进、应落尽落的经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反映学术界共识性研究成果,遵循教育规律,重视学生认知特点,在新教材中得到体现。思政课本科生教材《概论》实现了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制作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九个年级18册教材的思维导图。
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同步推进方面,形成了及时部署、动态更新的经验。印发系列“指南”“纲要”,开展统编教材中期和日常修订,编写讲义、读本和教材,保证党的理论创新推进一步,教材建设就跟进一步。高校本科思政课教材第5轮修订在党的二十大之后完成审定并及时投入使用,保证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转化为教材内容。及时编写《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
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方面,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经验。教育内容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学生认知上,从个体生活经验到社会生活参与,从感性体验向理性升华到思想品质塑造;材料运用上,低学段以形象化素材奠基,高学段以道理学理向素养和担当上深化,确保连贯且循序渐进;学段分布上,纵向分层优化、内容递进,横向注重贯通、相互作用。
在内涵式发展方面,形成了控制总量,提升质量、注重效果的经验。新修订的教材坚持控制总量,落实减负要求,删减重复冗余,挖掘教材内涵,进一步提升了教材质量。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核心素养落到具体学段;分学段设计学习主题,确保单元导语与正文观点准确、逻辑清晰、文字简练;优化体例格式,强化单元导语、正文与栏目的有机衔接,增强栏目资源的典型性和感染力;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提升针对性和吸引力。中职教材立足职业特色,增设“劳模精神”等模块,强化了实用性。
在教材研究和教材使用培训方面,形成了协同互动、合力共进的经验。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研究基地,设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等,为教材的编写修订提供了重要参考。运用教材建设和管理国家级培训平台,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活动等,为用好教材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教材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形成了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有组织推进的经验。在中央统筹指导、中宣部教育部主要负责、有关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下,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领导和统筹力度,对教材建设和管理提出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措施,与教材一体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得到建立和健全,保证了教材一体化的有序推进。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既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实践的总结提炼,也为继续深入和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奠定了认识基础。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的新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认识“深入”和“加快”的新要求,对继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指明了方向。
“深入推进”。六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取得了进展和经验,但还存在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对教材是国家事权的认识是明确的,但编写修订、审核和教学容易从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知识结构出发考虑问题,对政治引导和主流意识形态传导认识还不够。二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内容是明确的,但在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中,感到教材内容含量大、覆盖面宽难以把握。反映文件语言过多,针对性还不强,鲜活性吸引力还不够。三是对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认识是明确的,但现行教材存在不必要重复,既包括大中小纵向序列中的重合,又包括同学段横断面上的交叉重叠。四是教材研究虽然展开,但主要集中在教材一体化的地位、内容、意义等方面,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多;实操性不强,研究成果在向指导教学、服务决策、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转化上仍很不够;整体性不足,一体化研究有待深化。五是组织管理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但体制和机制运行还处于磨合适应中。需要继续攻关破解难题,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顺利发展。
“加快推进”。《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的“时间表”“任务书”:“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5]。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是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有机统一。没有一体化的推进,教材体系容易失序;脱离教材体系的目标导向,一体化容易流于形式。总之,按照《纲要》的“时间表”“任务书”,把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提高自觉性,争先创优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加快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继续深入和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教材体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需要继续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论述,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提供了科学指南。例如,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坚持系统观念。“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实践中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的创新性、导向性、系统性,进而在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目标方向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提供了基本遵循。例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于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的基本原则、根本任务、重要地位、发展动力,进而在提高思想自觉、肩负历史责任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的重要论述,在实践中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提供了基本依据。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二是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三是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四是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五是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六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涉及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各个方面,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教材一体化,怎样推进教材一体化”这一基本问题,进而在自觉实践、破解难题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六年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的思想指南,又是深入和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的基本遵循。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要继续深入和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一是常学常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和这一思想彰显和贯穿的坚定理想信念、真挚人民情怀、高度自觉自信、无畏担当精神、科学思想方法更好地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之中,更好地体现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二是肩负起历史责任,着力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要求具体化,更好地体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进一步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三是坚持系统观念,着眼整体效果,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改革创新,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教材,整体优化设计高校思政课教材,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体现思政课教材的整体性、层次性与递进性。四是开辟新动能,提升科技运用能力,以人工智能的强大技术支撑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在编写修订、审核审读、教材使用和评价各个环节展现应有作用。五是发挥组织优势,明确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坚持统筹为主、统分结合、分类指导。加大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的力度,以有组织地推进落实国家事权,以守正创新的理念提升教材建设质量效果,以争先创优的精神完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5]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人民日报,2025-1-20(6).
[2]描绘新时代教材建设蓝图《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发布[EB/OL].2020-01-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04/baodao/202004/t20200409_441835.html.
[3]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3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EB/OL].(2022-12-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301/t20230109_1038750.html.
[本文为2023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委托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研究”(项目编号:23SZKJFZ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路建平,新华社原副社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黄延敏,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原载2025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