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周洪松)9月6日,全国首个地方师范高校与民族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联盟在河北承德正式成立。该联盟由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牵头,覆盖全国25个省份的48所高校,致力于推动非遗教育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探索以“一师三角色”——“乡师·乡匠·乡贤”为核心的新型乡村教师培养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教育与文化双重动力。
联盟成立大会以“传承赋能创新:以教师教育之力,重塑非遗传承新格局”为主题,回应了国家近年来对非遗传承与教师教育能力提升的系列政策部署。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和“优师计划”推进背景下,如何通过高校协同培养既能执教讲堂,又能传承文化,还可参与乡村治理的复合型教师,成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重点。
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早在多年前就已开始探索“新乡师·新乡匠·新乡贤”三维融合的育人模式。该校通过构建“专业+非遗传承”课程模块、建设师德养成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联合非遗传承人、乡村社区建立“高校—传承人—乡村”三体协同资源机制,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能兴乡”的师范生。
“我们不仅要培养能站在讲台上的教师,还要让他们成为非遗的传播者、乡村文化的振兴者。”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校长李克军表示。据介绍,该校多项非遗教育成果已在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并成功将承德地区丰富的非遗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
联盟成立后,将重点推动非遗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师资培训与学生研学常态化,牵头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学校团体标准》,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链条。文化部非物质遗产司专家马盛德认为,该联盟的成立,是高等师范教育与民族高校回应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使命的一次系统性创新,其“一师三角色”培养模式,为全国师范院校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新路径。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