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也被明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主要目标。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对外开放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对高层次来华留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已成为重要议题,并发展为社会关注热点。
2024年度大连理工大学“国际之星”获得者能力图谱
当前,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趋同化”,已成为各高校国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趋势。多数高校在国际学生行为规范、教学培养等“托底管理”机制方面已形成范式,但鲜有高校在国际学生全面发展氛围营造、榜样选树等“正向牵引力”机制的角度上有所突破。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办公室)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提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国际学生综合奖励体系建设机制,并实践验证其可行性及有效性,为全国高校在来华留学工作方面提供参考。
基于OBE理念的设计框架与实施思路
大连理工大学立足“卓越发展·多元成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以期望结果反推评价过程,基于学术能力、跨文化交际、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本土认知、创新能力六个关键“全球胜任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创新构建“六维驱动·量化评估”国际学生综合奖励体系。即:以国际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为导向,设计六条并行赛道(单项奖):学业之星、友谊之星、文体之星、志愿之星、实践之星、科创之星,通过动态积分算法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成长路径,各单项奖内部积分互不干涉,鼓励学生同时申报。同时,基于高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将六个单项奖依次赋予不同权重,鼓励国际学生多线并进、全面发展,总积分最高的五人获“国际之星”荣誉及奖学金,广泛宣传推介,树立榜样。
教育示范:构建“目标-路径-反馈”闭环培养体系。
一是能力图谱定向设计。基于OBE理念,对标“全球胜任力框架”拆解六大核心能力目标,各单项奖对应具体指标:“学业之星”内含GPA、科研论文、出版物、专利、成果获奖、学术交流6项指标;“友谊之星”内含生源拓展、朋辈帮扶、媒体曝光、HSK(汉语水平考试)进步4项指标;“文体之星”内含文体赛事、文体活动2项指标;“志愿之星”内含学生骨干、志愿服务、服务成果3项指标;“实践之星”内含第二课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3项指标;“科创之星”内含科创竞赛、科创项目2项指标。
二是动态积分牵引成长。以“学业之星”为例:本科、硕士、博士按人才培养目标分别采用不同公式计算积分,本科生课程成绩与科研表现分占80%、20%,硕士生这一比例为50%、50%,博士生这一比例为20%、80%。以科研表现中的科研论文积分为例,该积分计算时充分考虑论文检索分类、发表进度、作者排序等因素,确保多名学生对同一成果的不同贡献度在计算积分时也有所体现。
三是目标导向反馈修正。每学年,根据政策及培养目标动态调整各单项奖以及单项奖内指标的权重。如2024年度“国际之星”能力图谱显示,大连理工大学国际学生在创新创业及社会实践领域突出成果不显著,2025年将进一步加大“科创之星”“实践之星”单项奖的激励力度及其在“国际之星”评选中的权重。
政策支持:打造“制度-资源-文化”成长保障体系。
在制度支撑方面,出台《大连理工大学国际学生综合奖励办法》《大连理工大学国际学生综合奖励评审细则》,年初发布、年末评审,将奖励积分贯穿学生在校学习全程,充盈全年获得感。
在资源整合方面,学校统筹各部门成立国际学生奖励评审委员会,设立专项奖学金,联动校外资源共建实践基地,如与华大集团、大连博物馆合作设立实践基地等。
在文化浸润方面,构建“表彰大会-星耀长廊-榜样沙龙”立体化宣传矩阵,新媒体账号及线下全年持续造势,分享“国际之星”的跨文化成长故事,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积极校园氛围。
综合奖励体系建设的创新突破与实践成效
学校通过综合奖励体系的建设,构建起“三维一体”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范式。
在制度创新方面,破解“重学业轻素养”的痼疾。以“全球胜任力”为OBE成果导向,创新“六维驱动·量化评估”机制,突破传统奖学金单一学术评价维度。通过“指标可拆解(如“友谊之星”细化为4项跨文化行为)、权重可调节(年度动态校准)、成果可量化(6类20级积分算法)”的设计,实现“卓越发展·多元成才”的目标精准落地。
在机制创新方面,建立“成长型”管理服务生态。系统具有反馈调节机制,可基于历年“国际之星”能力图谱即时调整管理服务策略。以大连理工大学2024年“国际之星”能力图谱为例,下一年度学校工作重心将向科创、实践两个方向倾斜,大力推介国际学生参与“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顶尖科创赛事,积极申报“感知中国”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与属地清洁能源企业、政府机构、文化产业园区联动建立实践基地等举措纷纷落地。
在路径创新方面,形成“以奖促治”正向牵引力。在传统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政策宣贯、负面清单、底线思维的基础上,创新实现顶层设计、榜样引领、正向牵引,实现留学生到校后想干事、爱干事的氛围营造,量化积分举措在告诉学生“做什么”的同时,还要直接阐明“怎么做”,更契合国际学生成长发展规律。
从实施成效来看,该体系打造了来华留学治理提质增效“大工样本”。实施首年,大连理工大学国际学生年度活动参与率从57%提升至84%,高水平科研产出增长超300%,涌现出“挑战杯”金奖团队、几内亚驻华学生联合会主席等典型,学生实践成果获评“感知中国”2024年度照片、年度感悟,“国际之星”罗马尼亚籍硕士生EMANUEL CURATOREANU接受央视国际频道(CCTV-4)的专访,学校在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中获评A档。
经验启示
在推进来华留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体系化重构育人逻辑、多元化激活主体意识、战略性对接国家需求,是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效能的关键路径。具体经验启示如下:
坚持目标导向,重构国际化育人逻辑。
一是“以终为始”的体系设计。突破“管理本位”思维,基于OBE理念将“全球胜任力”具象为可观测、可干预的成长指标。实践证明,将培养目标拆解为行为指标,通过动态积分实现“目标-行为-反馈”闭环,是破解国际学生“文化隔阂-行为失焦-成长滞后”链条的有效路径。
二是量化赋能的治理革新。数据显示,办法实施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显著提升,印证了“指标拆解越具体、行为引导越精准”的管理规律。这种将复杂素养转化为可操作路径的方法,实现了从模糊评价到精准画像的转变,为国际学生管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范式参考。
激活主体意识,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一是成长型激励的价值释放。实施积分规则,既保障普惠性又强化卓越导向。实施后,国际学生自发组建专业互助小组,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老带新”自循环,证明柔性激励比刚性约束更能激发文化多样性群体的内生动力。
二是协同化平台的资源整合。通过引入社会资源,验证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倍增效应。关键经验在于,将企业技术需求转化为实践课题,使国际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贡献者而非旁观者,有效提升本土认同感。
服务国家战略,探索教育对外开放新路径。
一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创新。“实践之星”单项奖推动留学生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议题效果显著,证明“实践育人+文化浸润”双驱动是培养知华友华力量的重要支点。2024年获奖国际学生返乡后接受家乡媒体采访,彰显了教育对外开放的溢出效应。
二是标准输出的路径突破。本体系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得益于各单项奖模块化设计,六维能力可根据各校不同校情替换重组,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标准提供实践样本。(作者张天昊系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生事务办公室主任,张焱系学院院长助理,刘欣、付崇彬、赵雨婷系学院国际学生辅导员)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9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