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永平,群山环抱。
在这片被博南古道千年文化浸润的土地上,一场“小县办大教育”的变革正悄然推进,走出了一条山区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
“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这不仅是无数家庭的期盼,更是永平教育人坚定的承诺!
“以前总想着要把孩子送到外地读书,现在县里教学质量上来了,何必舍近求远?”杨军的女儿今年考入云南省永平县一中高中部,他感慨地说:“这几年,永平教育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这场变化的背后,是一场全力以赴的“硬仗”!
2023年,永平县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列为“一号工程”,全面启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一年有起色、两年提质量、三年上台阶”的阶段性目标,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到实处。
“教学楼新了,操场宽了,娃娃们也用上了和城里一样的智慧白板。”谈及最直观的变化,当地群众无不提及硬件设施的巨变。
永平县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未来”的理念,持续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教育保障、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三年来,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06亿元,新建和改造校舍近2.08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教学显示设备达标率已达100%,山村学校借助“一块屏”实现同步课堂,打破了地域限制。信息化教学成果显著,荣获“佰纳阳云课堂”等各类奖项67项。
“我们小组研究的课题是‘博南古道的生态变迁’,既要查史料、做调研,还要撰写报告、上台答辩!”永平县思源实验学校初三学生李晓涵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项目式学习的思考与发现。她和同学们走进古老的驿站、踏上斑驳的石板路,亲身感受博南古道所承载的千年历史与厚重文化。李晓涵说:“以前的课堂以听讲为主,而现在,我们自己得动起来。”
永平县思源实验学校积极引入“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式,组织师生赴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等地开展研学,推动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同时,将乡土文化、生态保护等元素融入课程,开设地方特色体育项目。2025年,该校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实现了永平县在该领域“零的突破”。
课堂变革的深层支撑,是师资力量的系统性增强。依托与复旦大学的结对帮扶,永平探索实施“1+2+N”导师制,每年选派教师参加跟岗培训,并通过“青年成长营”“课题引路”“教学竞赛”等途径,推动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双提升,培养出一大批骨干教师。2025年,永平共有3人获评大理州基础教育学校一级校长、5人获评二级校长,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中,永平各学校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多特色”的多元发展格局。
永平一中实施“强师、强校、强生”的“三强”计划,借助复旦大学资源举办振兴班,深化“三新”教学改革,依托“青蓝工程”打造高效课堂。永平杉阳镇普棚村完小通过“抓德育、提质量、建队伍、重教研、精管理、强联动”六大举措,推动教育品质整体跃升……
“教育,是永平最明智、最长远的一笔投资。”永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万学虎说,“我们不追求规模,只追求实效,确保每一分钱都精准地花在孩子身上,让成效看得见、群众能满意。”(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特约通讯员 早永绩 记者 李配亮)
永平县龙街镇中心完小校园文化一角。早永绩摄
永平县思源实验学校大课间活动。早永绩摄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