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在这一伟大征程中,我们正经历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精神文明的滋养与塑造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1]
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 这就告诉我们,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时代新人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精神文明建设落脚到时代新人培育上来。
培根铸魂: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与时代新人的本质要求
培养时代新人的伟大事业,深植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肥沃土壤之中。这一历史性任务的提出与不断发展演进,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和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精准把握。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 的社会主义新人,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 时代新人始终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系列关于时代新人的理念与要求,深刻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新时代青少年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客观而言,时代新人的本质要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具有天然的内在统一性。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是作用于人的思想、精神、灵魂的宏大工程。其核心任务正是通过春风化雨般的价值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使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构筑起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时代新人是精神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时代新人所应具备的坚定信仰、爱国情怀、健全人格、责任担当、创新活力等核心素养,恰恰是精神文明建设在个体层面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显现和精神成果。同时,培养具有更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时代新人,能够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两者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宏伟目标之下,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之中。
可见,精神文明建设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为时代新人的成长提供优质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滋养。当社会形成崇尚文明、追求进步的浓厚氛围时,更有利于激发个体向上向善的动力,促进时代新人的不断涌现。反过来,时代新人以自身的言行和价值追求引领社会风尚、传播正能量,成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化的重要力量。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弘扬传统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不断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直面挑战:时代新人精神塑造的现实困境
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精神文明建设在培养时代新人的伟大实践中,面临着复杂严峻的现实挑战与亟待破解的深层矛盾。这些挑战与矛盾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一代价值观念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构建,这就需要我们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一是价值虚无与历史淡漠的侵蚀。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部分青少年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对民族奋斗历程、英雄人物产生模糊认知甚至质疑,导致历史记忆断裂、精神纽带松弛。一些调查显示,部分青少年对民族历史关键事件认知模糊,对革命先辈缺乏由衷崇敬,价值坐标在纷繁信息冲击下出现游移不定。理想信念的根基一旦动摇,精神大厦便容易倾斜。
二是物质至上与精神矮化的隐忧。市场经济浪潮在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裹挟着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暗流。部分青少年将个人成功的标尺过度物质化、外在化,将“精致利己”视为处世圭臬,追求感官享乐而忽视精神世界的涵养与提升。这种价值偏向会导致社会责任感的弱化、奉献精神的稀缺以及对崇高精神追求的漠视。
三是网络洪流与信息茧房的困局。数字技术的发展重塑了信息传播与青少年社会化的模式。网络空间信息爆炸式增长,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算法推荐技术虽带来便捷,却也在无形中编织“信息茧房”,加剧认知偏狭。网络亚文化、泛娱乐化内容对严肃议题产生挤压,碎片化、浅表化阅读习惯削弱了深度思考能力。网络空间中历史被戏说、崇高被解构、低俗被追捧等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构成严峻挑战。网络空间已成为没有硝烟的价值观争夺战场。
四是知行分离与教育实效的落差。当前价值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形式化、表面化倾向。部分教育活动停留于课堂灌输与口号宣教,未能有效融入青少年生活实践、触动心灵深处。理论学习与社会观察、现实体验之间存在鸿沟,导致认知与践行脱节,“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转化力,是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的关键所在。
固本强基:筑牢时代新人培养的精神高地
培养时代新人,首要在于为其树立清晰而崇高的价值坐标,构筑坚固而温暖的精神家园。这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导向,筑牢思想根基。
一是高举思想旗帜,强化理论武装。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其核心在于高举思想旗帜、强化理论武装。高举思想旗帜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凝心铸魂,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从而能够清晰地认识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宏伟目标,激发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强化理论武装,就是要让科学理论深入人心,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培养青少年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守正道。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还要善于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鲜活生动的语言,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5] 使其内化为坚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为青少年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石。
二是厚植家国情怀,赓续精神血脉。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人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让理想信念的灯塔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使人们在面对各种错误价值观的诱惑时,能够坚守初心,不为所动。要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大叙事融入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通过国家公祭仪式、重大纪念活动、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等沉浸式体验,引导青少年深刻感悟民族精神的历史穿透力和时代感召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三是弘扬核心价值,引领道德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和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全过程,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使其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广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模范、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青少年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成为社会文明风尚的积极倡导者和忠实践行者。
守正创新:拓展时代新人培养的实践路径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在坚守根本方向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创新培养时代新人的方法载体,尤其要打好网络空间这一关键战役。
一是强化学校教育主渠道。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将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纽带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侧重中华传统美德、革命文化故事的浸润式教育,厚植家国情怀;中学阶段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强化制度自信;大学阶段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融合,提升学生理论思辨与实践转化能力,形成螺旋上升的内容架构。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在优化内容供给的同时改进教学方式,力戒空洞说教,紧密联系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回应青少年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关切。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精心设计组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在亲身参与、服务奉献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砥砺品格,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可见,以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能够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让时代新人在接续递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传承文明薪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二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共识。在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注重挖掘时代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文化是滋养精神的沃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特别是要创作生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符合青少年审美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如《觉醒年代》《长津湖》等)。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依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阵地,举办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文体活动,满足青少年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美的熏陶中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总之,要以文化繁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为时代新人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三是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地。必须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内容建设与管理。要主动设置议题,打造一批导向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影响力强的正能量网络平台和品牌栏目(如“共青团中央”新媒体矩阵),善于运用短视频、动漫、H5等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形式传播主流价值。要依法管网治网,坚决清理整治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思潮、网络暴力、低俗信息等有害内容,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同时,时代新人是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生力军。培养政治坚定、本领过硬的时代新人,不仅要强化其理论素养,更要提升其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能力。通过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掌握信息甄别、观点辨析的方法,培养理性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网络内容创作,用鲜活的语言和生动的形式传播正能量,在与错误思潮的交锋中坚定立场、锤炼本领,成为网络空间主流价值的捍卫者和传播者,做清朗网络空间的守护者和建设者。
四是激活家庭社会育人合力。精神文明建设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思想根基,激活家庭与社会育人合力则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在家庭层面,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通过言传身教传承优良家风,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社会层面,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应主动承担育人责任,联合学校开展劳动实践、职业体验等活动,帮助青少年了解国情社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发挥文化场馆、媒体平台的传播作用,推出优秀文化作品,共同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同时,多方联动机制是激活育人合力的重要保障。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教育联席会议等平台,共享育人资源与经验,解决教育理念分歧。此外,依托数字化平台搭建信息共享渠道,打破信息壁垒,推动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精准对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和立体化、多层次的育人网络。
久久为功:健全时代新人培养的长效机制
精神文明建设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灵魂工程,健全长效机制则是确保育人工作行稳致远的关键支撑。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制度设计与机制创新之中,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灵魂工程,立足新时代要求,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制度体系,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代新人培养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一方面,顶层设计为时代新人培养锚定方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规划,推动主流价值贯穿育人全过程,构建从道德启蒙到理论深化的递进式育人体系。在社会治理层面,将文明行为规范纳入村规民约、行业标准,形成全社会践行主流价值的制度框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宣传、教育、民政等部门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另一方面,制度保障是时代新人培养的坚实根基。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尝试制定“新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条例”“网络文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各主体育人责任,规范网络空间、文化市场等重点领域。总之,在精神文明建设背景下,唯有强化顶层设计的战略引领与制度保障的刚性约束,才能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提供持久动力。
二是完善评价激励与榜样引领。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强化榜样引领作用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指挥棒。需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将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社会责任等精神文明要素纳入评价指标,涵盖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网络行为等维度,对践行主流价值、参与志愿服务等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激发青少年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榜样引领是精神文明建设最生动的教材。开展“身边榜样”评选活动,深入挖掘新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等典型人物事迹,通过宣讲会、短视频等形式讲好榜样故事,让青少年在同龄人的奋斗故事中汲取力量。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青少年与榜样人物互动交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从理论灌输转向情感共鸣与实践行动。总之,评价激励与榜样引领的有机结合,能够将精神文明建设的抽象要求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具体行动,共同构建起时代新人培养的长效机制。
三是建设高素质工作队伍。培养时代新人,关键在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首先,政治素养是队伍建设的首要标准。要强化理论武装,深入理论学习,提升队伍成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其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传播者与践行者。其次,专业能力是队伍履职的核心保障。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开展分层分类培训,搭建跨领域交流平台,鼓励教育、宣传、文化等领域工作者协同教研,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增强队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激励机制是队伍稳定的重要支撑。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育人实效纳入绩效考核。同时,优化职业发展通道,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职称晋升、进修深造机会,增强其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总之,高素质工作队伍是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代新人培养的中坚力量。只有打造一支立场坚定、本领过硬的队伍,才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时代新人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文明复兴的思想高度。在物质大厦巍然耸立的同时,精神家园的丰盈构筑更是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深层支撑。将青少年一代锻造成具有坚定信仰、深厚家国情怀、健全人格魅力和卓越创造能力的时代新人,是历史赋予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使命。唯有以“培根铸魂”的坚定意志、“守正创新”的智慧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定力为支撑,我们才能在价值激荡的时代洪流中为青少年一代锚定精神坐标,在数字文明的汹涌浪潮里构筑起坚不可摧的价值堤坝。当无数个体精神世界的星光汇聚成璀璨银河,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之树必将绽放出最绚烂的时代新花,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梦想。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必然,更是民族未来对今天的深切召唤。
参考文献
[1][7] 习近平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5-05-23]. https://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50523/af5759f66acf4b62b37791866065f63b/c.html.
[2]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93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39页.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17页.
[6]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64页.
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研究”(24&WZD07)的阶段性成果
(王岩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执行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民教育》第13-14期,原标题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培养时代新人》,有修改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