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诗一样的年华,喊出响亮而自信的句子——读《来吧,我的大学》有感

发布时间:2025-09-24 作者:成尚荣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今年端午节前后四天,我一直沉浸在一套丛书的阅读中——《来吧,我的大学》。丛书一共四本,80多万字,读着读着,我似乎也加入了“来吧”的行列,和高中生一起与大学、与人生来了次深度的精神对话,也是对大中衔接和通识教育的再一次审思。

其一,主题阅读,为大中衔接搭建了桥梁,为通识教育开发了新领域、新路径。

《来吧,我的大学》是大中衔接通识教育主题阅读读本。主题阅读,一定要有一个主题,这套丛书回答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大中衔接究竟用什么去衔接,其中突破点在哪里?二是何为通识教育,其本质与底色是什么?三是大中衔接与通识教育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其中的关键环节如何把握?丛书精心选用古今中外的经典,以主题阅读方式,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精彩的答案,并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其实,丛书及其每本书的书名,尤其是书的内容结构和表述,形成了问题解决的内在逻辑:通识教育是大中衔接的核心内容与关键,而主题阅读是两者的津梁,即通过主题阅读,加强通识教育,让学生打开视野和格局,面向五彩缤纷的生活,与人、与万物、与世界、与过去、与未来链接,在链接中提升通识教育的境界,为高中生走向大学搭建阶梯,为青年学子未来人生意义坐标夯实基点。

主题阅读是既古老又充满现代性的经典方式,丛书的主题阅读,为大中衔接找到一条新路径,为通识教育开辟了新领域,为人才培养新范式构建奠定了可信可靠的基础。这套丛书将会帮助我们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和方式,拓展未来发展时空和思维张力。阅读丛书,我再次确信,阅读、主题阅读、经典阅读是人类极为宝贵的文化启蒙,尤其在高中阶段,这样的主题阅读,犹如青春的火焰被点燃,犹如青春的旗帜在飘扬。

其二,大中衔接、通识教育一定要点燃主体力量,诗一般的年华一定要对时代强大的召唤作出积极而生动的回应。

这套丛书具有强烈的召唤性。编写者在“阅读工坊”里说,“青年应该喊出一句响亮而自信的句子”“在诗一样的年华,你应该有自己的诗”。在高中时代还可以凝成一句话“来吧,我的大学”。这是“我”对大学的呼唤,表达了在渴望成长、期待进步、创造未来中主体力量的迸发,是隐藏在生命深处巨大潜能的一次重要引爆。其深层次的理念是,走进大学,首先是改变自己,创新自己的积极生活,这是通识教育的过程,也是通识教育的审美追求。所谓大中衔接,是主体对未来主动回答:你来吧,我向往,我拥抱,我时刻准备着。

任何一个人都是时代的一分子,任何一个“小我”只有融入“大我”才会有真正价值的诞生与更深意义的对接。书名中的“我”,既是一个个具体的我,更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一代。“大中衔接”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衔接,让未来人才一代传一代、一代比一代更优秀,只有江山代有人才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会指日可待。不言而喻,通识教育应聚焦未来人才成长这一时代主题。丛书的召唤,实质是理想信念的召唤,是对不负韶华、使命担当召唤的坚定回答。这便是最为响亮、最为自信的一句话,这便是最壮丽的青春诗篇。

其三,大中衔接、通识教育一定要以精神成长为核心主题,为高中学生打好精神底色。

人具有生长性,青春的生长性更为热烈、更为蓬勃,将来也会更为澎湃。通识教育本质上是人生启蒙教育,尤其是人的精神成长的教育。马克思说:“人是一种精神性存在。”《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曾说:“唯有精神吹拂泥胎,才能创造出大写的人。”他又说:“如果你想让人们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施令,也不要分解任务,而是去激发他对海洋的渴望。”通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对人生和未来理想大海的渴望,为他们打好精神底色,让青春的亮色更为耀眼,将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能从容面对,不彷徨,不退缩,用每一次超越提升自己。尤其是在技术狂飙的今天,守护好人性的光辉,高扬人的主体性,让精神之光照亮技术,创造一切不可能的可能。

丛书重燃思想的火焰,从不同的视角论述信仰和希望:“让信仰坐在我们中间”,“失望与希望”常常发生冲突,但“我们必须希望”,“在怀疑的时候更需要信仰”,“人靠自己的信仰和希望活着”……所有这一切,都必须“控制在自己的脚下”“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了意义”,让这些成为“创造自己的规矩”,成为人生的信念。大中衔接、通识教育为青春打下成长的底色,最终凝结并体现在高中生的成长形象中,“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这四个“者”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理想形象的高度概括和生动描绘,具有广阔的覆盖性和丰富的解释性,既指向当下又指向未来,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教育的目的与境界。高中生正是怀揣着高中教育馈赠给他们的最珍贵的礼物,走进大学,走向人生,走向世界。若此,大中教育才会真正衔接起来,通识教育的文化启蒙才会真正实现,青春才不会空洞,灵魂才会丰盈,人生之路才会向着远方铺展。

其四,大中衔接、通识教育一定要有深刻久远的经典的滋养,一定要有思想成长的审美性。

我们需要经典。经典,是人类文明之精华。经典就是“还在读”“不断读”;所谓“书比人长寿”,就在于经典让传统成为现在时,又成为未来时;经典照亮时间,让“日复一日”之“一日”,不是旧的“一日”,而是“日日新、又日新”的那“一日”。这样,平常的日子既平常又不平常;这样,当下一些人“悬浮”的生活状态才会落在精神和思想的大地上。大地虽是粗糙的,却是人的精神根基,唯有脚踏实地,才不会乱了进步步伐和节奏。大中教育用经典阅读来衔接,才会有思想的深度和科学的张力;同样,通识教育用经典来铺垫,才会形成未来成长的基石,而且可以成为“美丽沙漠”中那“藏在某处的那口井”,喷涌出源源不断的泉水,浸润灵魂,在从基石出发的攀岩中才会有持续的能量供给和不竭智慧的指引。通识教育之通识,在于贯通人生、纵横未来、衔接世界。若此,青年学子在十字路口勇往直前,奔向远方的地平线。

丛书中的每一篇都是经典,在时间与历史的淘洗下愈发青春、愈发光亮。如丛书中的《问题解决者》一书,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庄子、鲁迅、丰子恺、朱光潜,有笛卡尔、康德、尼采、本雅明等。他们微笑着向我们敞开心扉,不是谆谆教导,而是与我们促膝谈心,触摸我们的情感脉搏,让我们成就“带着灵魂的优秀”。

当然,丛书中还有很多不熟悉的大家大师,有的尽管知其名,却不知其文,但是只要看看题目,我们就会怦然心跳:《合成未来》《暗夜里的思想者》等,无一不是精心之作。丛书论述了科学与人文:“科学家是表现宇宙真实存在的艺术家,艺术家是表现情感世界真实存在的科学家”;丛书论述了人的身体:“器官:耳朵与旁白”“躯体是意志的子宫”;丛书论述了劳动:不能将劳动“降格为劳作的忙碌”“工匠是一种气质”……总之,年轻的学子应该让“思想诞生”,“别让创造性儿童迟到”,要做“英雄的行动主义者”“心怀希望的现实主义者”。这些不正是大中衔接的“创新法则”吗?不正是通识教育给青年学子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计划”吗?

丛书策划人唐江澎先生在推荐语中说得极好:AI时代,需要我们在经典篇目中与大师相遇,追问人类的一些基本问题。”通识教育就是要解决人生的基本问题,如前所述,为青年学子搭建未来人生意义的坐标,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都坚定不移地前进。因此,我们不妨把书名演绎为:“来吧,我们的人工智能时代”“来吧,我们的通识教育”“来吧,我们永远的诗一般的年华”!

成尚荣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人民教育》2025年第13-14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