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唐江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曾创立“语文体悟教学法”,较早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1980年,我到陕西省南部的洛南县中学当民办教师,在学校小平房阅览室里第一次打开了《人民教育》。对没念过大学的我而言,打开《人民教育》就是打开大学的教育学教材,经年累月的阅读,就是在弥补从事教师职业所需的条件性知识,就是在进行课程修习。那时候对《人民教育》的期待和崇敬,就像文学爱好者对《人民文学》一样。
此后20年,从秦岭脚下到江南水乡,我的视线一直不曾游离《人民教育》,在这里一次次地感受着中国基础教育变革跳动的脉搏,也在这里拜识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那些生动面孔。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是第一次走进一所学校或是第一次遇见一位教育人,却总感觉似曾相识、神交已久。仔细想来,很可能彼此就是在《人民教育》里“相知”过了,才在当下的现实时空里正式“相遇”的。这或许就如同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所言,阅读文字“产生了一种奇迹:某种陌生的东西转变成了绝对亲近和熟悉的东西”。这种温暖而奇特的感受说明,《人民教育》不只是一个专业的平台,更是许多教育人的“精神语境”。
如果进行深一层的探讨,可以说《人民教育》创设了这种“精神语境”,这个语境是以关键语汇凝聚起来的教育话题,以价值立场引导的行业方向,是以深度报道呈现的实践案例,也是以专业研究引发的思考讨论。这种“精神语境”是由期刊的权威性塑造的,又是一种隐性的行业认知框架和意义生成系统,已然超越了信息载体的期刊功能,对个人和行业整体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表达方式都产生着巨大的精神影响作用。
我也是在这样的“精神语境”中交流成长的。2001年,《人民教育》创立了“新星舞台”专栏,编辑程淑华老师鼓励我写出了《我的专业发展历程》,谈了如何从“以练代教”发展到“以讲代学”,又怎样一步步探索出“体悟教学法”。以叙事加反思的方式呈现出一个青年教师成长的案例,并约请钱梦龙、崔允漷、王建军先生写了一组研究文章。从那时到现在,从学科教学到教育管理,从基础教育实践到高校研究教学,从“体悟教学”发展为“体悟教育”,我一直在这样的“精神语境”中定义着话语的边界、确立着意义价值,并一次次从这个语境中汲取精神力量。
我一直认为,中国基础教育人面临两大使命:一是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把我们的教育理想做出来,变成校园里生动舒展的场景,变成学生蓬勃成长的气象,这要求我们坚守教育价值,有更强的定力;二是动态性平衡,就是把握长远与当下、理想与现实的平衡,要求我们遵循实践逻辑,有更高的智慧。坚守的定力需要同路人的热情鼓励,实践的智慧需要前行者的坦诚分享,而这一切都更需要一个精神交流的语境,《人民教育》的最大价值,我以为就在这里。
我们会长久地生活在《人民教育》的“精神语境”中,也期待更多有着不同经历的教育人进入这一语境,在交流对话中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教育的重要话题。
写这样的一段话,祝福我们的“精神语境”生日快乐!
(作者 唐江澎)
《人民教育》2025年第12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