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办学历史之旅、一次专业学习体验、一顿亲子互动午餐、一回宿舍实地走访、一堂职业规划座谈……在西北师范大学,这“五个一体验”正悄然改变着家长与学校的关系。
近年来,该校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抓手,创新合作育人的“交流场”“学习场”和“实践场”,推动学校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有效支持服务育人,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深度融合,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我们不仅要走进学生心里,更要走进学生家里。”西北师大心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蒋玲说。
搭建桥梁:从“旁观”到“参与”
每年新生报到前,西北师范大学的各学院已提前建好新生家长群。入学准备、乘车提醒、学习指南——这些过去由学生独自处理的事务,现在成了家校共育的起点。
“学生工作重在细节,共育就等于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蒋玲一边整理学生成长记录册,一边规划着新学期的家校共育座谈会。
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将家校协同育人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各环节、全过程、各方面,从入学到毕业,家长不再只是典礼上的观众,而是教育的参与者。
线上,学校通过微信群、致家长的一封信,及时传递考试安排、假期安全事项;线下,家长论坛、校园开放日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发展与学生学习状况。而在寒暑假,学校积极组织导师、辅导员开展“家访进万家”活动,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表现,了解家庭实际情况,宣讲就业政策,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家访让我明白了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任务,成长也需要家庭的温暖支持。”2024级法学(1)班学生滕馨月说,“当两股力量同向而行,我们学生的内心才更踏实。”
五个一体验:建立信任的深度接触
合作共育源于家校信任,信任源于相互了解。“作为学生家长,我深感家校协同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桥梁。我们不再只是旁观者。”滕馨月的家长杨小燕感慨道。
西北师范大学不断深化“五个一体验”育人模式,通过日常生活场所与公共教育场所的深度串联,推动家校共育走向深入。
参观校园、校史馆,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传统;体验课堂教学、专业实验、文化活动,感受校风学风;班主任陪同走访学生宿舍,一起了解住宿条件、指导生活习惯养成……
“这种深度接触,打破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同时也构建了良好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蒋玲说,家长走进校园深度体验,也增强了对学校办学治校的信心。
与此同时,学校将家校协同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贯穿教育全周期,积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科学看待考研,提供供需适配的就业建议。学生毕业后,学校坚持“离校不离心、服务不断线”。
整合资源:构建育人共同体
西北师范大学的探索不止于校园围墙之内。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围绕学生学习生活的时间轴和空间场,凝聚家校社育人合力。同时,依托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学科特色、师资优势,成立“西北师范大学家长学校”,构建家长学校课程体系、指导家庭提升教育能力,让家校共育从情感共鸣走向专业协同。
“家校共育模式显著提升了辅导员育人工作的精准性与实效性。”党委学生工作部干部任思泉表示,“它延伸了教育时空边界,形成了家校协同合力。”
学校还优化家校社医协作,与社区心理咨询机构、医疗机构建立协同机制,定期邀请社会心理专家进校园,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同时,畅通预防转介干预通道,为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提供专业治疗。
此外,学校充分利用甘肃省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依托革命纪念场馆,联合文博、科普、体艺等公共资源,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打造“行走的课堂”“有风景的思政课”。
学校还不断深化校地合作,建立“学校主责+教育部门主管+属地部门协调”的校园安全工作机制,将平安校园建设纳入信息化平台,构建起融合安全教育、矛盾化解、信息共享的校地合作新模式。
“家校之间曾经存在的无形界限正在消融。通过搭建交流、沟通桥梁,学校深入了解学生,精准识别需求,从而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护航学生成长。”任思泉说。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尹晓军)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