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四维创新”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11 作者:郭侃俊 黎薇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国情教育不仅是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的窗口,更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通过国情教育,留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文化底蕴和社会价值观,从而成为中外友好交流的桥梁。

由于来华留学生文化、语言、教育背景多元复杂,其个性化需求给高校的一体化服务带来挑战。在此背景下,创新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实践,不仅有助于来华留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能增进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加强来华生国情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协同挑战。留学生国情教育涉及教学、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需要校内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如何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确保各部门在国情教育中形成合力,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留学生群体多元复杂。留学生的文化、语言和教育背景差异显著,这种多元性使得统一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基础不同,学习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给国情教育的内容设计和实施带来了挑战。

个性化需求与一体化服务的矛盾。本团队前期调研显示,高校组织的国情教育活动对留学生满意度的影响显著。超过九成受访的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并有强烈的学习和体验愿望。课程学习类、参观考察类和文化体验类是三种最受欢迎的文化学习方式。然而,他们的兴趣点和期待的学习方式各不相同。这种个性化需求与学校提供的一体化服务之间存在矛盾,需要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

文化交流的双向性需求。在文化交流方面,相比单向的文化学习,受访者更希望实现双向文化交流。这意味着国情教育不能仅仅是单方面向留学生传播中国文化,还需要创造条件让留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形成互动交流的良好局面,这对教育模式和活动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应对以上问题,让来华留学生深度感知中国国情、准确理解中国文化,进而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以下简称“珠海校区”)在汲取国内高校的成功经验和自身长期工作的积累下,探索构建了“四维创新”的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实践路径。

“四维创新”的来华留学国情教育实践

第一,创新保障机制。通过创新及完善留学生服务和管理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为国情教育创新实践奠定基础。

建立多领域融入与协同管理模式。珠海校区将国情教育融入教学、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创立校院二级(职能部门、学院、书院)协同管理模式,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国际学生学者中心归口管理留学生涉外事务,为留学生提供“一站式”涉外管理与服务;学院负责教学组织,书院负责住宿管理、日常管理及第二课堂举办,构建“职能部门+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

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创新。为优化留学生的管理与服务,珠海校区持续完善“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国际交流与合作部门牵头联合相关学院和书院,每两周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及时讨论并解决留学生人才培养和日常管理的相关问题。这一制度确保了中外师生管理牵头部门建立顺畅的协同沟通机制,多部门紧密配合,有效推动了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提高了管理质量与效率,及时解决了实际问题。

构建校内多部门协同机制。与校内多部门合作,联合开展留学生安全教育和服务活动,确保全员积极参与来华留学生的育人全过程。全过程育人覆盖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从新生入学时的法制安全讲座、防诈宣传讲座,到通识教育课程、田野调研等,保持国情教育不断线。通过文化体验及学习、企业走访、乡村探访、志愿服务和参与城市国际化建设等方式,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立体化育人格局。

第二,创新国情教育体系设计。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以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第一课堂以培养留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国情与文化为核心价值目标,同时培养留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强化学术研究能力,提升中文运用能力。以北京师范大学学科优势为基础,加强留学生中国国情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聘请一流师资,面向不同层次和类别的留学生分别开设必修课“中国概况”和“中国文化”课程。在此基础上,第二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主题文化活动对第一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和实践。如探索第二课堂课程化体系建设,开设“汉字审美与书法”“中国传统音乐”等课程;举办“山谷回响 南有佳音”双语云端诗词朗诵会、“古今对话”系列活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体验”系列活动,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并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支撑国情教育体系的实施,为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情认知平台,珠海校区与各级机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建立合作,形成校内、校外优势互补、双向驱动,以打造品牌项目为多元载体开展留学生国情教育,实现古今对话、中外交流、互学互鉴、和合共生,以活动促教育,以丰富生动的形式和题材激发学习兴趣,以互学互鉴启发思考与深入探索,以深度认同促使其主动传播。例如,积极参加“感知中国”“知行中国”“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等项目活动;组织留学生参加珠海市举办的“友城青年说”和“爱珠海”系列活动,增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北师大、对珠海的归属感,助力地方国际化发展;组建“南国北师洋雷锋”志愿者服务队走出校园,开展支教、担任翻译等志愿服务,组织“国际学生学者看大湾区”“开展田野调查、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助力留学生融入珠海城市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第三,创新中外学生朋辈协同模式。以平等、互相促进及共同进步为目标开展主题式项目,以交流合作的方式促进中外学生个人成长和跨文化交流。珠海校区为中外学生搭建校内外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围绕人文交流、调研考察、社会服务等角度,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组建团队、设计项目、开展研讨、合理分工完成项目并进行展示。这种双向交流、协同互助,有效激发了中外学生相互学习、交流与创作的热情。

珠海校区设立了凤凰大使项目,以朋辈协同、互学互鉴模式开展活动,聘请留学生作为国际宣传大使和国际化校园顾问,从留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视频展示校园及所在城市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为校园的国际化建设提出改进意见。这些措施不仅增进了留学生对校情、地情、中国国情的了解,同时生动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第四,创新国情教育反馈机制。设立日常项目总结问卷反馈和科研项目问卷调查反馈两个分类。日常项目结项时发放“心得和意见收集表”,及时发现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善调整,提升项目整体质量。留学生相关科研项目则针对国情教育满意度专门发放调查问卷,及时掌握留学生参与意愿和项目实施效果。截至目前,问卷收集率较高,反馈内容信息充足。

此外,珠海校区外事系统还建立起数据统计功能,通过将活动录入系统,可以抓取数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改进国情教育的形式、内容及实施途径。

成效与启示

通过创新保障机制、国情教育体系、朋辈协同模式和反馈机制,珠海校区有效构建起“认知-互鉴-认同-传播”四阶国情教育实践体系,提升了留学生教育质量,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中外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留学生个人成长收益明显。多元而个性化的国情教育为留学生全方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提供了丰富体验和深入学习的机会,并助力其在各项比赛活动中屡获佳绩。如泰国留学生李兴盛(SAE CHU NATTHASIT)参与拍摄的《求索师者路(Seek the Way of Teachers)》荣获第七届“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来华留学生征文暨短视频大赛一等奖。泰国留学生蔡勇(SOMPORN SAE CHUA)在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中荣获留学生组全国一等奖。

道德楷模的示范效应突出。珠海校区创新性的国情教育正确引导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规范自身行为,树立社会责任感,展现优秀的道德品质,有效培养了留学生的道德认知。孟加拉国留学生柔曼娜(Romana Akhter)在落水儿童生命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挽救了一条生命,被珠海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确认为“见义勇为人员”,为留学生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德育范例。

逐步形成个性化定制、小而精、多元融合的国情教育内容。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珠海校区逐步打造出华夏文明学堂、感知中国系列活动、感知世界系列活动、凤凰大使项目、“南国北师洋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国际学生学者看大湾区”等六大来华留学国情教育品牌活动。留学生通过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这些各具特色和针对性的国情教育活动中,得以获得更个性化、多元丰富的国情教育体验,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中国的认知与理解。

国际传播成效显著。得益于留学生广泛参与基于国情教育开展的各类项目和活动,珠海校区获得了丰富的文字和视频作品,在各级媒体平台开展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创新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方式,扩大了中国教育的影响力,同时促进了文化交流,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

社会服务成效及影响广泛。创新的实践模式培养了留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了文化融合,为留学生提供了读懂中国的实践平台,提升了城市国际化水平。“南国北师洋雷锋”志愿者服务队持续服务社区和学校,共计超过600人次提供志愿服务。他们参与珠海市多项国际交流活动,为城市的国际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搭建起文化双向交流的平台。在国情教育实践中设计更多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项目,有效推动了中外学生教育融合。同时,留学生走出校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感知中国发展现状,正确认识中国道路并增强认同感,并以母国社会、经济、教育、医疗、发展道路等为出发点,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现状深入思考,为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创造了更大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以“四维创新”破解文化多样性给国情教育带来的挑战,为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实践表明,在政策指引下,结合留学生特点,创新教育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注重双向交流和实践体验,才能实现让留学生“读懂中国”、成为中外友好交流使者的目标。(作者 郭侃俊 黎薇薇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公室。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2021GXJK297]研究成果。本文图片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10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