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5-10-14 作者:张玲 谢廷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摘要:西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缩小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推动国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传统高等教育需要转型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需求,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的现实困境,阐释了“四链融合”在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人才方面的关键作用,并提出“四链融合”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西部民族地区;四链融合;高等教育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近年来,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学科门类趋近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与国内其他发达省份相比,教育和经济还处在欠发达阶段,教育资源分布出现结构性失衡,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方面与区域发展需求错位,难以形成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杠杆效应。因此,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变革,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协同的价值闭环,使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赋能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本质属性是以人才为核心资源,以科技为创新引擎,以技术为发展动力,而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技术升级均需要以教育为重要依托。因此,教育是培养人才、科研创新和技术升级的先决条件,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底层逻辑。[1]

高等教育通过“人才链”育才筑基: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高等教育通过学科体系重构与产教协同育人,培养具备数字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新型劳动者。高校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核心供给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人力资本基础。高等教育聚焦人才培养能动主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决条件。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高技能的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队伍,而高等教育则是科技创新、高技能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培育的前提。因此高等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因子。[2]

高等教育促使“产业链”产教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转化引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的衔接转化,高等教育推动产业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载体。[3]新质生产力以创新科技为要素,以新兴产业为载体,但最终落脚点在于高等教育。依托国家产教融合平台,高等教育推动“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贯通,通过自身科研优势,催生出以数智化技术、生物技术、尖端工程技术等为代表的技术革命,进而形成现代化产业集群,这将成为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平台。

高等教育通过“创新链”驱动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核心动能。高等教育助力创新驱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4]新质生产力在于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高等教育具备科研资源的聚合优势,通过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创新联合体,聚合全国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有助于实现我国基础创新能力指数级增长,从而为我国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奠定坚实基础。我国高等教育通过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链条体系,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西部民族地区“四链”发展中存在的现实短板

以西部民族八省区为例。西部民族八省区指的是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3个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3—2024)数据,发现目前在“四链”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现实短板:

教育链: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如图1所示,2023年西部民族地区受教育人数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上都超过其他省区,而西藏自治区都低于其他省区,由此可见,西部民族各省份受教育程度不协调、不均衡。根据《202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可得: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65,内蒙古9.83,广西9.31,贵州8.42,云南8.59,西藏6.57,青海8.50,宁夏9.32,新疆9.54。除内蒙古外,其他西部民族省份平均受教育年限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文盲人数*1+小学学历人数*6+初中学历人数*9+高中和中专学历人数*12+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人数*16)÷ 6岁以上人口总数]。

创新链:创新要素投入—产出的系统性弱化。在数据显示(见表1)的2013—2023年间西部民族地区R&D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中,2023年内蒙古0.78,广西0.57,贵州0.6,云南0.7,西藏0.05,青海0.4,宁夏1.26,新疆0.42,持续低于全国均值(2023年1.68),揭示基础研究投入的系统性薄弱。在2023年区域创新要素分布数据中,西部民族八省区R&D人员全时当量3.20,R&D经费4.04,专利申请3.77,有效发明专利2.72,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全时当量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比重均未超过4.5%,多维指标印证其创新投入—产出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这种“低水平均衡”状态导致区域技术供给难以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瓶颈。

产业链:能级跃迁的梯度性阻滞。2019—2024年,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波动较大,2020年受疫情影响降至最低点(2.8%),随后在2021年迅速反弹至9.6%,之后保持相对稳定,2024年为5.8%。西部民族八省区的增长率波动较大,但总体波动趋势与全国相似,2020年普遍下降,2021年反弹,之后有所回升。西藏、贵州、云南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可能是西部大开发政策为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提供诸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吸引国内外企业加速向西部民族地区投资布局。西部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其与沿线经济体持续深化的贸易往来,为本土特色产品的海外营销开辟了更广阔的渠道。如西藏新能源产业、贵州大数据产业、云南生物医药产业等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快速发展。

人才链:人力资本适配的供需性错配。《西部地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清单(2024)》显示,西部地区重点产业共发布309家单位、1305个重点产业岗位需求,聚焦AI、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表明西部民族地区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对各类专业人才有着较大需求:博士研究生岗位283个、硕士研究生岗位427个,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占比较高。尽管西部地区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提高1年,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东部地区相比,高层次人才依旧短缺。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分布不均衡,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而在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人才相对匮乏且区域分布差异大,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才虹吸效应持续弱化,形成人力资源供给侧与产业升级需求侧的结构性断层。尽管近些年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民族地区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仍存在短板,政策的吸引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引进人才难以长期稳定留存当地。

“四链融合”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教育链完善提升,破圈融合谋发展。一是立足根基,完善升级教育链。当前,高等教育正积极“出海”,与世界各地的研究型大学、教育机构、科研院所进行深入合作,通过教育破圈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对接,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国际化发展。二是产教双向联通,聚焦教育服务生产力。高校要强化“新工科”“新文科”教育,自主培养能够洞察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的拔尖创新人才;动态调整高等院校学科设置、专业建设,更新教材,区分高技能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分层培养。实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而培育出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互融互通互鉴,共享中国—东盟、“一带一路”教育资源。西部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国际教育合作交流,不仅可以共享东南亚教育资源,还可促进多元民族国际文化交流,为区域经济合作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高等教育“出海”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通过引进更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产业链协同增效,破局提速促升级。一是加强战略性新兴先导产业和高校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建设。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强新农科、人工智能、医学等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因地制宜、因时而变、顺势而为打好“组合拳”,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充分调动校企主观能动性,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联合培养拔尖人才,真正实现“职普融通”。二是打破教育、产业壁垒,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教深度融合是推动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重要途径,也是释放产业链潜能的关键要素。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可直观了解企业需求,进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培育契合市场需求的高端人才。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过程,也能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增强其核心竞争力。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实现教育资源、产业需求有效衔接,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三是围绕先导产业强化西部科技领军人才支撑。政校企强强联手,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面向国内国际建立专家资源库,柔性开发和运用稀缺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赛事,自主创新、创业。企业在建设重大战略性前沿项目时可实行弹性工作制、弹性工资制,合理设置诱人激励措施,推动高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链驱动突破,破冰攻坚铸新局。一是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自给自足,抢占科技制高点。同时,加快汇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二是加大科研投入,解决“卡脖子”问题,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通过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和抢占科技制高点,实现科技破冰攻坚突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三是高校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一方面,教育理念和内容紧随时代潮流、市场需求,充分激发学生求职创业兴趣,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结合AI智慧教学手段,运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互动,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同开展产学研项目,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人才链强化支撑,破题对接担重任。一是政府要合理制定高效且具吸引力的地方人才引进政策。充分发挥人才“智脑”优势,探索战略性前沿领域的高科技人才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通过完善人才考核、培养、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保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鼓励优秀人才常驻。二是高校要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需着重培养数字经济领域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设置拔尖班培养计划,为有发展潜力的高素养学生量身定制专业课程,配备核心教学资源。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实现人才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通过聚焦人才链,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人才基础。三是企业要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合理人才评价机制,破除“四唯”不良倾向,注重兼顾品行能力,发挥政、企、社多元主体联动作用。加大急需、稀缺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人才依据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先导产业发展规律自主搭建创新团队,化解“供需错位”矛盾,实现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双向衔接。

参考文献:

[1]申国昌,姬溪曦.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价值、逻辑与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4(06).

[2]林夕宝,余景波,宋燕.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4 (09).

[3]申妍瑞,胡纵宇.新质生产力与产教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24(05).

[4]张志鑫,郑晓明,钱晨.“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4).

(张玲,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教师;谢廷宇,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教授)

❋ 本文系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批准号:2024KY0663)、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五位一体’协同育人的地方本科高校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批准号:XWK2022023)、广西财经学院2024 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西南民族地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批准号:2024SZB04)的成果。

责任编辑:吴绍芬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