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走过教学楼,我总习惯观察那些佩戴袖标的值周生。他们有的虽在岗,却对路过的学生视若无睹,对教师安排任务也常常走过场。这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什么精心设计的自主管理岗位,在实践中却失去了活力?
直到上学期,我在一个年级见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学校德育主任兴冲冲地跟我分享他的发现:自从发起“随手捡垃圾”的倡议,让值周生担任“校园美好记录员”后,这些孩子的身影一下变得醒目起来。他们不再只是记名扣分的“小执法员”,反倒成了寻找美好、发现善意的“小眼睛”。
这一细微转变让我感触颇深。在教育管理中,我们是否过于强调“约束与管控”而忽略了“正向引导”?当曾经躲着值周生走的女生开始主动展示自己捡起的纸屑时,我真切感受到了正向激励的力量。挖掘闪光点确实比记录缺点更容易让人接受,而这恰恰彰显了教育应有的温度。
更让我惊喜的,是“机会券”的创新实践。初二(3)班班主任设计的这一巧思,将原本冷冰冰的“罚单”,转化为充满教育智慧的“机会券”。我曾亲眼看到一个男生接到“机会券”后,不是辩解推诿,而是立即询问:“老师,我可以通过打扫阅览室来弥补吗?”这种转变背后,正是教育从惩罚向引导式成长的升华。
值周生的角色,也从监督者变成了帮助同学改正进步的同行者。他们渐渐敢于管理、乐于服务、善于发现,并在实践中理解了什么是责任、公正和成长。
教育的美好之处,就在于看见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校园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个曾躲在角落、略显怯懦的值周生,如今能落落大方地主持班级评比;那些曾经对值周生敬而远之的学生,现在会主动与他们交流校园管理的想法。
管理不是为了约束,而是为了释放个体的潜能。制度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护航学生的成长。我们的校园,正因为这些孩子的主动参与而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温暖。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校园的主人,让教育在每一个细微处发生,这或许就是教育工作者最值得坚守的幸福。
(作者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党总支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7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