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品安全关乎学生身心健康与社会稳定,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但县域基层仍存管理短板,需要市县层面加强统筹和指导。依托教育部连续开展的“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和“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各地探索出多元区域监测模式,为破解校园食品安全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也为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指明方向。
强化社会监督 倒逼食堂规范
面对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挑战,多地结合实际探索出成熟模式,形成差异化治理路径。
智慧监管与风险预警模式。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防控。河北邢台搭建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覆盖校园食堂后厨监控,AI自动识别未戴口罩、杂物堆放等违规场景并即时预警;浙江绍兴构建“校园食品安全整体智治平台”,整合采购、加工、用餐全流程数据,实时追踪风险点,将技术优势转化为风险防控实效。
社会共治与阳光透明模式。借社会力量强化监督。贵州贵阳南明区打造“智慧共治”平台,开放食堂监控画面给家长,家长可上报问题、监管部门即时介入;江苏宿迁通过“阳光直采”平台公开采购流程与供货信息,既提升社会信任度,又倒逼食堂规范运营,构建“政府+社会”协同监管新格局。
部门联动与网格化监管模式。靠协同机制提升响应效率。江苏盐城大丰区推行食品安全监管“数智工程”,用红、黄、蓝、绿四色划分食堂风险等级,数据与教育部门共享,实现分级分类监管;四川成都建立教育、市监、卫健、公安四部门联动机制,通过网格化管理与联席会议,快速处置问题,大幅降低安全风险。
消除监管盲区 提升监管精度
各地实践虽路径不同,但蕴含共通规律,为校园食品安全治理提供关键借鉴。其一,风险前置理念贯穿始终。传统巡查属事后监管,被动性强;而智慧监管、社会共治等模式将监管前移,通过AI预警、家长监督提前发现隐患,从源头减少事故发生。其二,治理协同是关键支撑。校园食品安全涉及多主体,单一力量难以应对。无论是部门联动的职责划分,还是社会共治的公众参与,均通过多元协作形成合力,破解“单打独斗”的治理困境。其三,技术赋能夯实基础。大数据、AI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消除监管盲区,还提升监管精准度,而且技术模式可复制性强,基层通过适度财政投入即可搭建智能体系,为县域监管提供可行方案。其四,社会参与不可或缺。宿迁市、南明区等地的实践证明,家长、公众的监督能补充行政监管,既提升透明度,又增强社会对校园食品安全的信任,是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压实部门责任 守住安全底线
当前县域基层仍面临监管投入不足、技术基础薄弱等挑战,需从四方面发力完善。
压实责任,强化部门联动。在县域内明确政府、教育、市监等部门职责,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推动监管责任清单化、联动制度化,避免职责交叉或空白,提升协同效率。
统一标准,推进智慧监管。市县统筹资源,搭建统一的智慧监管平台,通过政府投入与市场化结合引入大数据、AI、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实现县域内监管数据共享、技术统一,扩大监测覆盖范围,提升精准度。
常态参与,激活社会监督。推动学校普遍建立家长或学生膳食委员会,将食堂管理纳入校务公开事项,开放线上监督渠道,鼓励公众参与,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良性互动。
健全机制,强化考核保障。将校园食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同时加强基层监管人员培训,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规范采购流程,构建“考核+培训+第三方监督”的保障体系,守住校园食品安全底线,防止不合格食材流入校园。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7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