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10月20日至22日,教育部首次面向中西部中小学教师举办“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专题培训班”,吸引了15万所中小学校的31万名骨干教师参与。这场覆盖广、形式新、内容实的培训,成为中西部教师走近AI、用好AI的“关键一课”。
培训采用“主课堂+分课堂”模式,主课堂设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约200名骨干教师现场参与;同时,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国设立3200多个分课堂同步直播,实现城乡学校全覆盖、同上一堂课。
培训内容既有前沿视野,又接地气、易上手。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带来人工智能通识讲座,6位一线培训者、教研员和校长通过案例解析、实操演示等方式分享经验;10位来自小学到中职、特教等不同学段的教师,展示了AI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真实课堂应用。学员们分组研讨,谈问题、说收获,气氛热烈。
参训教师普遍反映,此次培训“有温度、有深度、有用处”,不仅系统梳理了AI在教育中的落地路径,更点燃了大家在课堂中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热情。
观念变了,AI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勤快助手”——
“培训前总觉得AI遥远又有挑战,现在明白它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勤快的助手、知识讲解员、办公‘搭子’。”来自山西的教师靳军道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通过系统学习和真实案例观摩,参训教师意识到AI并非替代教师,而是成为“智能协作者”,帮助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更聚焦育人本质。
技能提升了,AI让课堂“活”起来——
学员们掌握了“豆包智能体”“IMA知识库”“RSTCC提问框架”等实用工具,能自主设计学科智能体、生成交互式课件、开展分层作业设计。来自新疆的教师许力平兴奋地说:“AI让课本人物‘开口说话’,历史场景‘重现眼前’,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思路开阔了,AI是教育公平的“助推器”——
培训中展示的跨学科融合、精准辅导、民族地区资源本土化等案例,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来自青海的教师巴桑卓玛在数学课中引入AI分组加分系统,课堂互动率显著提升,“连不爱发言的孩子都主动抢着分享思路”。
责任感更强了,从“观潮者”到“弄潮儿”——
参训教师纷纷表示,要将所学带回学校,通过二次培训、校本教研等方式推广AI应用。许多教师已着手在物理、语文、数学等学科中设计AI融合课例,积极推动理念落地。来自河南的教师陈继在总结中说:“面对AI,不应是岸上的观潮者,而应是时代的弄潮儿。”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场大规模、高参与、强反响的培训,不仅提升了中西部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更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新动能。(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欧媚)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