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咚咚”清脆空灵的声响从邢台学院瓷乐排练厅传出,青年教师李倩手持木槌,轻击面前的瓷瓯,《柳溪涌翠》的旋律便随着瓷片震颤缓缓流淌。排练厅的展示架上,瓷瓯、瓷编管、瓷编磬、瓷编钟、瓷鼓、瓷笛、瓷二胡,乳白的釉色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
这是该校“红蓼花”瓷乐团排练的一幕。一群用邢白瓷乐器奏响新声的师生,让千年邢瓷重新飘出清越乐章,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邢窑始烧于北朝,历经隋代、至盛唐达到鼎盛,延续至明代,烧造时间长达千余年。《乐府杂录》记载唐代乐师用“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以盘击之,其音妙于万方。”邢窑作为“南青北白”的北方瓷窑代表,以生产生活器具闻名,可《乐府杂录》中的这段记载,却让邢台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老师们动了心:“能不能让沉睡的邢瓷,再发出‘妙于万方’的乐声?”
2015年,该校地方音乐研究所与邢窑研究所迅速联手,在市科技局支持下,邢瓷乐器研发项目正式立项。
“烧瓷容易,烧出能发出乐音的瓷乐器难。”邢窑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非遗项目邢白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张志忠回忆,最初烧制的瓷瓯要么音准偏差,要么器型达不到要求。经过反复调整瓷土配比、窑温控制,光是瓷编钟的校音工序,就测试了10几次。2016年5月,当第一套瓷瓯、瓷编管、瓷编磬成功发出美妙乐声时,研发团队抱着这些“宝贝”激动得湿了眼眶。
同年,该校“红蓼花”瓷乐团正式成立,千年邢瓷终于再次奏响清越乐章。
可新难题又接踵而至:初期乐团演奏的多是大众熟悉的曲目,邢瓷乐器清越空灵的特质总难以充分展现。“瓷乐该有自己的魂!”乐团负责人许澄教授提出创作原创作品的想法,青年教师邢维坤主动接下任务。她扎根邢襄文化,走遍邢台的古桥、古寺,从“柳溪春涨” 的景致里寻得灵感,写下《柳溪涌翠》;又借鉴河北小调的质朴,创作出致敬邢襄文化的《邢襄情思》。
如今,乐团排练已纳入学院专业课程,学生们不仅要掌握演奏技巧,还要了解邢窑历史。“要让指尖的旋律,带着千年文化的温度。”该校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刘兴武说。
这缕清音很快走出校园,惊艳了世人。2024年5月,国乐大师方锦龙来校观演,当《柳溪涌翠》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他当即敲击瓷编磬示范:“这音色纯净得像太行山泉!” 他还建议乐团丰富乐器种类,让瓷乐更有表现力。同年,在“太行韵 泉城情”戏曲进校园活动中,著名主持人白燕升听完表演,忍不住赞叹:“邢白瓷‘南青北白’的美誉名不虚传,这瓷乐更是把咱老祖宗的智慧玩出了新花样!”
近10年来,邢台学院瓷乐排练厅成了“网红打卡点”,每年都会接待数十场观摩展演。去年6月,美国圣保罗高中的师生来此研学。当他们敲响瓷编钟,清脆的声响让在场者都面露会心微笑。“没有语言障碍,音乐和陶瓷就是最好的交流桥梁。”带队老师感慨道。
连续多年受邀参加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河北雄安新区非遗大会、省园林博览会、省儒家学会年会、省民俗文化节……现如今,邢台学院“红蓼花”瓷乐团频频亮相省市舞台,足迹越走越远。
“这不是复古,而是创新。”刘兴武看着排练的学生们,眼里满是期待,“我们要让千年窑火里的清音一直响下去,向世界讲好中国陶瓷与音乐的故事。”(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周洪松)

美国圣保罗高中的学生们饶有兴致地体验邢瓷乐器演奏 学校供图

邢磁乐器亮相河北省民俗文化节 学校供图

乐团演奏《柳溪涌翠》原创乐曲 学校供图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