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考核评价改革激活高职青年教师动能

发布时间:2025-11-13 作者:张利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建设的双重驱动下,高职青年教师作为对接产业需求、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生力军”,其成长质量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能力。《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作为激发队伍活力的关键抓手,为构建符合高职特色的青年教师发展体系提供了重要指引。深入学习理解完善科研考核评价、优化教育教学评价的必要性,既是落实政策要求的必然举措,更是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回应现实关切:改革考核评价是破解高职青年教师成长困境的必由之路

高职教育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办学底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使命,这一定位决定了青年教师考核评价需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标准。当前,高职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出三个重要趋势:一是科研方向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正在持续强化,青年教师通过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工艺改良等实践,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学评价与学生技能培养目标的契合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积极探“岗课赛证”融合教学模式,有效支持高职学生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三是个人职业发展与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要求协同推进,青年教师通过参与企业实践、提升实践能力,不断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意见》提出的“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健全分类评价、长周期评价”等要求,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来看,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体系,将更好地引导青年教师服务产业发展;教学评价方面,突出“教学改革成效、技能竞赛指导成果”等核心价值,使“以赛促教、以改提质”的导向得以有效落实。这种科学的评价导向,不仅增强了青年教师服务产业的内生动力,更与高职教育“对接产业、服务就业”的定位高度契合。

因此,推进考核评价改革,本质上是为高职青年教师树立一把“以能力为核心、以贡献为导向”的新标尺。通过科研评价引导青年教师扎根产业一线,将研究重心转向产业实际需求;通过教学评价激励青年教师创新教学模式,聚焦学生技能与职业素养提升。这不仅是落实《意见》精神的具体实践,更是职业院校破解青年教师成长痛点、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经之路。

二、完善科研评价:构建“四维导向”与“四制协同”新体系,引导科研回归应用本源

《意见》为科研考核评价改革描绘了清晰蓝图。结合高职科研“应用性、实践性、服务性”的特点,职业院校需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 四个维度为导向,以“分类评价、长周期评价、代表性成果评价、同行评价” 四种机制协同发力的新体系。

(一)以四维导向校准科研评价坐标,强化“质量实效”导向

1.突出创新能力导向,鼓励“技术突破型”科研

高职科研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产业实际问题,而非追求理论深度。在青年教师科研评价中,将“技术创新与应用”作为核心指标。对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研发新产品或改良工艺的项目,经校企联合认定后,赋予其与高水平论文同等的评价权重;对获得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且实现产业转化的成果,给予科研积分翻倍奖励,并优先推荐参与高层次人才项目评选。通过这一导向,支持青年教师将论文写在车间里、将课题做在生产线上,以技术创新助力企业发展,真正发挥科研服务产业的作用。

2.突出质量导向,树立“精品化”成果理念

职业院校需在评价中明确“质量优先”原则。对学术论文的评价,不再单一以期刊影响因子为标准,而是结合“论文被产业界引用情况、对教学改革的支撑作用”综合评判;对横向科研项目,重点考核“项目完成质量、企业满意度、经济效益”,而非仅看合同金额。通过强化质量导向,激励青年教师开展有价值、有深度的研究,培育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3.突出实效导向,强调“落地式”研究

高职科研的生命力在于“落地应用”。在评价体系中增设“成果转化实效”指标,青年教师的教材、教案、技术方案等成果,若被企业采用或纳入教学实践,给予额外积分奖励;对指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获奖、推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的,将其成效纳入科研评价范畴。通过实效导向,促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实现科研与教学、产业的深度融合。

4.突出贡献导向,彰显“服务型”价值

高职科研的核心使命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将“社会贡献”作为科研评价的重要维度,青年教师参与地方产业规划、行业标准制定、技能培训等工作的,根据贡献度和实际成效给予评价加分;对助力乡村振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项目,设立“服务贡献专项奖”,获奖教师可获得科研经费资助、职称评审优先等奖励。通过贡献导向,让青年教师的科研价值在服务社会中得到彰显,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与青年教师的职业成就感。

(二)以“四制协同”优化评价实施机制,破解“评价碎片化”难题

1.实施分类评价机制,促进“人尽其才”

根据青年教师的岗位类型与职业发展方向,实施精准的分类评价。对“教学科研型”教师,侧重考核“科研成果质量与教学改革融合度”;对“实践教学型”教师,重点评价“实训教学效果、技能竞赛指导成果”;对“社会服务型”教师,核心衡量“产业服务贡献、技术推广成效”。通过分类评价,避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让青年教师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发展路径,激发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

2.推行长周期评价机制,保障“潜心研究”

高职应用研究往往周期长、见效慢。应稳妥推进考核周期从年度向聘期(如3-4年)过渡,期间注重过程管理与阶段性进展评估;对周期内实现产业化或产生重大社会价值的项目,可直接认定为考核“优秀”。通过长周期评价,为青年教师开展“慢工出细活”的原创性研究提供空间,避免“短期功利化”倾向。以此鼓励青年教师敢于承接有挑战性的长期项目,告别“短平快”。

3.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引导“精益求精”

要求青年教师在考核周期内,最多提交3项最能体现自身科研水平的成果,由校企联合评价委员会从“创新性、应用价值、社会影响”三个维度进行“质量优先”的综合评审。通过代表性成果评价,引导青年教师从“追求数量”转向“打磨质量”。

4.完善同行评价机制,确保“评价标准更接地气”

组建由“高校教授+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职业教育专家”构成的同行评价委员会,其中行业企业专家占比不低于50%。评价过程中,不仅注重成果的学术价值,更重点评估其产业适用性、实践可行性;对不符合产业实际需求的成果,提出修改建议并允许教师完善后重新参评。通过同行评价,确保科研评价紧贴地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三、优化教学评价:锚定“教书育人实效”,筑牢青年教师立德树人根基

《意见》强调“加强对教书育人实效评价”,并要求“加大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等成果在教师评价中的权重”。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教书育人实效”不仅体现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体现为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与就业质量。职业院校需构建以“教学改革成效、技能培养质量、职业素养培育” 为三大支柱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衡量青年教师的教学贡献。

(一)以“教学改革成效”为核心,引导青年教师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课堂改革的关键是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合。在青年教师教学评价中,将“教学改革成效”作为核心指标,重点考核“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情况、教学模式与技能培养适配度、赛证融合教学效果”。对主动重构课程内容、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竞赛标准融入教学的教师,给予评价加分;对教学改革成果获校级以上认可的,优先推荐参与教学类奖项评选。通过这一导向,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学改革是提升质量的“必选项”,激发探索符合高职特色教学模式的积极性。

(二)以“技能培养质量”为重点,凸显高职教学“实践导向”

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学生技能水平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标尺。在青年教师教学评价中,将“学生技能培养质量”作为重点指标,具体涵盖“学生技能考证通过率、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实训项目完成质量”,并赋予较高权重。对学生技能考证通过率、实训项目优秀率高于全院平均水平的教师,给予评价升级;对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的,直接认定为教学考核“优秀”。通过技能导向,让青年教师聚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化高职教学的实践特色。

(三)以“职业素养培育”为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关注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在青年教师教学评价中增设“职业素养培育成效”指标,通过“学生职业行为规范表现、企业实习评价、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等维度进行综合评判。对在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内容、建立校企协同评价机制的教师,给予评价加分;对学生企业实习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高的教师,授予“职业素养培育专项奖”。通过素养导向,让青年教师明确“教书育人不仅要教技能,更要育素养”,推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素养培育”三位一体教学目标落地。

四、未来展望:持续深化考核评价改革,助力高职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以《意见》为行动指南,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改革已迈出关键一步。展望未来,我们应从两方面深化考核评价改革:一方面,完善“校企联合评价”机制,将行业企业专家占比提升至60%,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作为评价素材,让评价标准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另一方面,探索“数字化评价”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分析教学过程、科研活动、社会服务中的多维度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评估青年教师的综合表现,实现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发展性评价转变。

我们坚信,以《意见》为遵循的考核评价改革,必将持续激活高职青年教师这支“生力军”的内生动力,助力他们成长为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利波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