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特约通讯员 邹科 吴玲)“这些快要‘退休’的电脑,能获重生,是因为我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当熟悉的Windows界面流畅地出现在屏幕上时,参与实践的湖北省麻城市第一初级中学学生聂文轩激动地说。
为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模式,麻城市第一初级中学策划并实施名为“电脑重生计划”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多个学科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劳动的价值、科技的魅力与协作的力量。
面对一批启动缓慢、程序运行卡顿、濒临淘汰的旧电脑,学校将其转化为宝贵的教育素材。在系统地学习了计算机硬件构成、操作系统原理及硬件兼容性知识后,学生们打开机箱,观察内部结构,辨识组件,并亲手完成了内存与硬盘的更换升级。
“电脑重生计划”是麻城市第一初级中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型案例,类似的还有“给打印机添加碳粉”“智慧交通,无人驾驶”“校园植物二维码”等。这些科创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源于学校今年3月份成为黄冈市劳动教育跨学科研究课题的实验学校。“在这些课程中,对我们挑战最大的课题是‘智慧交通、无人驾驶’,其涉及人工智能和工程思维,这也让一群初中生从‘零经验’到 ‘巧工匠’。”活动负责老师杨芬说。
“刚开始我连传感器怎么接都不知道,现在已经能独立写出巡线程序了!”回忆活动初期,扬帆战队的学生刘星瑞满是感慨。这场智慧交通、无人驾驶挑战起点不低——要用磨损的旧设备改装小车,还要让它完成“城市巡逻”般的巡线任务,对零基础的学生来说,每一步都是全新突破。
教师如何适应新型劳动教育的挑战?学校通过建立“跨学科教师课题组”,定期召开由信息科技、综合实践、物理乃至人文社科教师共同参与的联合研讨会,共同备课,知识互补;盘活“校内人力资源”,将学校的网络管理员、设备维护员聘请为“劳动教育实践导师”。
“成功的教研改革必将使学校劳动教育呈现出全新样态,它不再是校园里一门孤立的课程,而是渗透在所有学科学习与校园生活之中的一种教育生态。”第一初级中学党组书记严维质表示,在这里,学生既能感受亲手实践的踏实,也能与最前沿的智能工具共舞,相信他们必将成为兼具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未来创造者。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