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对西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与研究型高校聚焦理论研究不同,此类高校的服务重心更偏向实践应用与区域产业适配。本文基于当前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相关政策,通过阐述学校和教师在具体实践中落实相关要求的方略,提出不断提升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区域发展;服务能力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功能定位、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在服务区域发展中肩负重要使命,聚焦西部特色产业、基层治理等实际需求,为西部地区提供技术推广、技能培训等“接地气”服务;在人才培养上,面向基层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合作模式上,下沉对接地方政府、中小企业,注重短期实效。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形成资源互补、功能协同的深度联系,研究型高校突破“卡脖子”短板,应用型高校填补基层人才与实用技术缺口,二者共同构成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完整体系。近期,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完善分类发展机制,差异化推进基础类、应用类、战略类学科专业布局建设”,进一步强调了不同类型学科专业差异化布局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前,西部地区普遍存在基层人才短缺、产业技术适配不足的问题,而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具备精准对接实际需求、快速落地服务的天然优势,在服务西部区域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政策引领
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服务区域发展的重要高等教育类型,对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
为有力推动西部高等教育深度服务区域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与引领性的政策。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设定了清晰的阶段性任务,强调到2020年要显著改善中西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支撑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切实增强,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的目标。[1]
为了推进中西部高校主动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同中西部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2020年9月,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对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作出进一步部署。[2]
2025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再度聚焦高等教育布局与发展定位,强调“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在政策指导下,进一步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必然是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国家政策的持续引领与大力扶持下,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方向
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受地域环境、产业基础、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在地化”特征。其核心任务是聚焦服务本地、实用导向、扎根基层的三大特性,从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社会服务三方面发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专业建设方面,需锚定特色产业与民生短板,打造适配西部地区发展的专业集群。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应充分考虑本地实际需求,将学校专业布局同区域产业与民生深度绑定,使人才培养直接对接地方发展痛点,提升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一是聚焦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适配型专业。西部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文化特色决定了其产业的独特性,因此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要注重兼顾其独特性,围绕当地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将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二是补齐民生短板,建设基层服务型专业。西部地区的农村医疗、乡村教育、基层治理等领域的专业型人才相对缺乏,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增设实用性较强的民生类专业,确保专业设置能直接服务地方民生需要。三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地方产业与民生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需建立专业与产业联动的调研机制,联合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定期开展需求普查,及时进行专业调整,避免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脱节。
在产教融合方面,需构建校地企三方联动模式,让教育成果直接反哺区域发展。西部地区产业对落地技术与适配人才的需求较高,这就要求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打破孤立的办学模式,将企业生产场景、地方发展项目引入校园,实现教学、科研与区域产业三者的深度绑定。一是共建实践与生产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基地。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可与当地的中小微企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共同建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这样既能为本校学生提供在真实场景和项目中进行实践的机会,还能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帮助其解决生产中的疑难技术问题。二是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针对西部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招工难、技术弱”问题,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可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签订人才输送协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支持部委属高校和地方高校‘订单式’培养西部地区专业化人才”。[3]由此,不仅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专门的课程,企业也能派遣技术骨干进入校园授课,学生毕业后还能直接入职企业,有效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精准性。三是参与地方产业规划与项目落地。对于西部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的文旅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产业发展规划,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应与相关企业、政府部门等进行主动对接,组织师生团队参与相关调研、方案设计和项目实施,在设计与执行层面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在社会服务方面,应聚焦基层赋能与文化传承,强化区域公共服务职能。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要更好地扎根基层、服务本地,还需要强化服务区域民生与文化发展的社会功能。一是对基层各类人群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可面向西部农村劳动力、基层干部、乡村教师、医护人员等群体进行常态化培训,为其提供优质师资与健全的设施设备,以短期集训、线上答疑和后续跟踪的形式提升基层群体的专业能力,达到改善民生的目的。二是下沉各类资源,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西部地区农村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可组织师生成立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对西部地区农村进行定期帮扶。具体形式包括为农村学校捐赠教学设备、直播带货销售农产品和进行乡村环境整治等,为西部农村提供优质资源与智力支持。三是传承与活化西部特色文化,共同守护文化根脉。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型高校应依托历史类、工学类和设计类专业,以数字技术助力濒危非遗技艺的整理抢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还要积极对非遗符号进行现代化转译,将其融入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之中。由此,既保护了西部特色文化,又通过文化与产业结合的方式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双赢。
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教师转向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可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教师作为服务区域发展的关键力量,需从教师能力、教师角色和教师行动三方面发力,主动转向,从而将教师资源转化为西部发展动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教师能力需从单一教学能力转向“教学+实践+科研”复合能力,适配西部地区发展需求。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教师需围绕区域产业需求与民生痛点,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科研”复合型能力,以达到教学能落地、实践能解决问题、科研能反哺地方的境界。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优化教学转化能力,让课堂对接地方实际需求。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全面融入西部地区发展实际案例和经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创新性地采取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田间或车间沉浸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模拟解决地方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实用技能,为后续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参与区域服务奠定基础。二是强化实践技能,对接产业一线需求。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教师可通过到企业学习与基层挂职两条路径提升实践能力。一方面,教师可到西部本土能源、纺织、特色农业等企业学习,掌握产业一线技术;另一方面,教师可到县城、乡村挂职,积累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方法,同时教师也可考取农业技术员、非遗技艺传承人等区域产业急需的职业资格证书,确保自身能力紧跟地方发展需求。三是聚焦西部发展痛点,提升应用科研能力。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应用型高校教师必须跳出纯理论研究,围绕节水农业技术、民族手工艺品创新等西部特色产业需求,或是乡村医疗资源优化、非遗传承保护等民生难题设计科研课题,并优先申报地方横向项目,确保科研成果可转化、能落地、好推广。
教师角色需从“课堂授课者”转向“区域发展参与者”,深度融入地方建设。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教师在教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积极迈出校园,进入社会去担任产业顾问、基层帮扶者、文化传承者等角色,充分发挥自身智慧以直接服务地方需求。一是做好产业技术顾问,助力企业升级。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可通过兼职企业的技术顾问与当地企业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如棉花纺织工程专业教师可为纺织企业提供数字化纺纱设备操作、面料品质提升等方面的指导。同时,教师可协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或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将高校技术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二是担当基层帮扶专员,服务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教师需主动下沉到西部农村地区或小县城开展点对点帮扶。如西部应用型高校电商专业教师可指导农户搭建电商直播间,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销量;医疗专业教师可协助乡镇卫生院完善健康档案管理体系,切实改善民生。三是争做“地方文化活化者”,守护与传承西部特色文化。西部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教师应积极挖掘西部非遗资源,通过开展文化科普讲座、开发校本课程、设计文创产品等方式,提升地方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推动西部特色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如通过开发非遗技艺相关课程,指导学生设计非遗主题文创产品。既在学生心中种下传承当地文化的种子,又切实带动地方文旅经济的发展。
教师行动从“个人作战”转向“多方联动协作”,提升区域服务效能。如果教师只能提供个人单打独斗式的碎片化服务,容易因个人专业覆盖面有限、难以高效整合学校资源,导致其服务区域发展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教师应打破这种单打模式,同校内同事、地方政企和基层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通过多方联动、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更系统高效地服务区域发展。具体形式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校内跨专业协作,组建进行区域服务的专项团队。教师应在充分了解西部地区实际需求的前提下,联合校内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专项团队,形成专业合力。如融合旅游、设计和管理专业的教师组建“乡村文旅团队”,通过共同开发乡村规划实践课程或申报地方文旅项目,让协作成果直接服务地方文旅事业的发展。二是与地方政企联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教师对区域发展的服务不应是一次性的帮扶,教师要主动对接当地政府部门、本地企业、乡村合作社、非遗传承机构等主体,与其开展长期合作,精准对接区域需求与高校资源,保障服务效果的持续性与实效性。三是跨校经验互鉴,构建区域教师协作网络。区域教师协作网络为教师共享资源与经验搭建了平台,具体应包括课程联盟、产教融合联盟、教育协作共同体等。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应积极加入这种协作网络进行定期交流、联合实践与资源共享。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其服务区域的能力与视野,还能促进资源在区域内高效流动,最大化提升西部地区应用型高校教师服务西部发展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6-5-11)[2025-09-03].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
zt/moe_357/jyzt_2017nztzl/ztzl_
xyncs/ztzl_xy_zcfg/201701/t20170117_295041.html.
[2]光明网.习近平: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EB/OL].(2020-09-02)[2025-10-14].https://news.gmw.cn/2020-09/02/content_34143143.htm.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EB/OL].(2020-05-17)[2025-09-10].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5/17/content_5512456.htm.
(吴东旭,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志伟,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4年度教育学一般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BIA2401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单笑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