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在杭州举行,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浙江大学联合主办,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分会承办的“人工智能发展与高等教育治理创新”分论坛上,来自全球二十余所顶尖高校的领导者与专家学者,聚焦AI如何重塑高等教育的若干关键问题,围绕政策导向、伦理框架、治理模式到具体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想交锋。
范式重塑:从知识传授到能力为本的教育生态再造
专家认为,AI的介入标志着教育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提出了“超限”理念,主张融合西方的“分离性”知识体系与中国传统的“整体波动”体系,通过“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来培养健全思维的原创性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教授提出,2025年是“智慧教育元年”,教育场景已从传统的“师生”二元关系演变为“师生机”三元关系。这一变化要求教育目的必须从“知识传授为重”转向“能力为本”,评价体系也需从“知识图谱”转向“能力图谱”。
为此,东南大学副校长钟文琪提出,应加速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生态、科学技术与人文社科相互赋能的学术生态、和人机协同合作的智慧教育生态”。
在实践方面,苏州大学副校长姚建林介绍了该校发布的“ETC行动方案”,通过“以智教为核心、以智学为基础、以智管为纽带、以智评为支点、以智研为引擎”的五大运行机制,全面重构教学、学习、管理、评价与科研的全链条。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分享了该校的“必修先行”策略,自2022年起便将AI课程设为本科生必修课,并大力推行“AI+X”第二学位项目,让学生自由组合如“AI+设计”等复合型专业。
治理创新:构建以人为本、敏捷协同的新型治理体系
面对AI带来的挑战,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已显滞后,构建新型治理体系成为共识。杨宗凯分享了其在多所高校的实践,通过建立数据集成的“数字大脑”和“AI校长”助手,实现了扁平化、穿透式的精准治理。
昆山杜克大学校长约翰·奎尔奇倡导“敏捷包容的治理模式”,主张将学生视为合作伙伴,让他们成为AI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核心成员,以确保治理的文化明智与实践基础。巴林应用科学大学校长哈泰姆·马斯里强调,AI应成为“公平的驱动力”,通过学业风险预警系统和24小时在线支持,实现招生透明的横向公平与助力发展的纵向公平。双威大学校长西布兰德·波佩玛描绘了“第五代大学”的蓝图,认为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变革,该校设立的“有良知的校园”项目和强制性的社区服务课程,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孙洪祥展示了该校“一基三体”的系统性改革方案,通过建设“教育智联网实验网”,致力于打破教与学、学与用等多个边界,迈向“无边界大学”。
核心挑战:伦理困境与人的能动性
尽管前景广阔,与会者也清醒地认识到AI带来的严峻挑战。会上,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春超提到了一个现实难题:如何应对学生使用生成式AI完成作业和论文?
对此,印度尼西亚大学校长赫里·赫尔曼夏提出了公平、透明、能动性、隐私等六大伦理原则,强调必须为AI的应用划定红线。他特别提到,学校已发布关于学术写作中使用生成式AI的“校长令”,并通过技术手段检测论文,以维护学术诚信。同时,学校正开发AI素养模块,帮助学生批判性和道德性地使用AI。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副教务长马尔科·普林斯瓦茨则从工程背景出发,认为AI只是像CAD软件一样的高效工具,不应恐惧,但承认学者的心态转变是最大挑战。他主张不应劝阻学生使用AI,而应改变教学与考核方式,提升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考核需求。
实践探索:课程、学位与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创新
围绕实践行动,当前,各高校展现了丰富的创新案例。杨宗凯在多所高校推动的“数字孪生”校园,将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无缝连接,为精准治理提供了强大支撑。钟文琪介绍,东南大学已建立起由9个双学位项目、13个交叉学科专业和15个微专业构成的“AI+X”专业群,并构建了覆盖通识、基础、核心到选修的“AI+MUST”课程体系。滕锦光指出,香港理工大学正利用AI研究院弥合领域专家与AI专家之间的鸿沟,探索将多个专用小模型整合成更高效解决方案的新路径。孙洪祥强调,北京邮电大学的改革是系统性的,从数据集成、算力供给到模型训练,打造了一整套“新基建”,并牵头建设覆盖多地的“教育智联网实验网”。
论坛上的这些探索和行动,都指向了一种思考:以审慎的智慧守护教育的人文价值,以开放的勇气拥抱技术创新,才能共同塑造一个更具韧性、更加智慧、更富有关怀的未来大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梁丹)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