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撬开那层看似坚硬的“壳”

发布时间:2025-11-24 作者:陈韬娟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里最有力量的,从来不是冰冷的说教,而是俯下身来,听见那些未曾说出口的心声,陪孩子走过那段孤单的路。

  “陈老师,您好!我是轩轩的爷爷……”电话那头的声音透着难以掩饰的焦急与无奈,“这孩子暑假从深圳回来后,就像换了个人,动不动就发脾气,问他什么也不说。麻烦您跟他聊一下……”

  放下电话,我的心沉了沉。轩轩是我们班上一个有点儿特殊的孩子——幼时失去双亲,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这样的经历让他比同龄人更敏感,也把心事藏得更深。

  午休时,我把轩轩请进我的办公室。他站在我的面前,手指不自觉地绞着衣角,眼神里有种小心翼翼的防备。我拉过一把椅子让他坐,他却执意站着。

  “轩轩,这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几个月了,有没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忙的地方?”我尽量让语气温柔些。

  “没有。”他声音很轻。“老师知道你一直很坚强。但再坚强的人也会遇到难处。愿意求助反而是勇敢的表现。”他忽然抬起头,眼里有什么闪了一下。

  我轻轻地问他:“爷爷现在身体还好吗?”“还行。”“那就好,做完作业多陪爷爷聊聊天,有心事别闷着,不然爷爷会担心的。”他点点头,绞着衣角的手指松了松。

  趁着这个“松”劲儿,我慢慢绕到暑假的事:“暑假在深圳表弟家玩得开心吗?”“嗯。”

  “还记得你最开心的事吗?”“去海边了。”

  “海边一定很有意思吧?还有表弟一起玩儿,真好!”我顺着话头,继续探寻他内心的结。

  “在表弟家住的这些天,是不是还有别的感受?”

  这句话像戳中了他的软处,他抿紧嘴唇,眼圈慢慢红了。“表弟家里的饭很好吃,姑姑夜里还来给我盖被子……”他又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又将眼神望向窗外。

  我忽然明白了——在表弟家,他尝到了“完整家庭”的温暖,回到只有爷爷奶奶的家,那份温暖就成了“对照”,让他的失落和委屈没处安放,只能变成发脾气或沉默。

  我拉着他的手,将他拉得离自己近一些,轻轻地说:“老师特别理解这种感受。从那么一个温暖热闹的家里,回到现在的家里,心里空落落的,甚至会忍不住发脾气。这不是你的错,换作老师也会难过的。”

  他的眼眶里顿时盈满了泪水:“我不是故意跟爷爷吵架的,就是晚上睡不着,想起姑姑给我盖被子的样子,就特别难受。”

  “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递给他纸巾,“咱们可以试试把烦恼说出来——比如跟爷爷说‘我今天有点儿想姑姑了’,或者跟老师说说,好不好?”

  “好。”他擦了擦眼泪,肩膀慢慢沉了下来,不像之前那样紧绷着。

  “轩轩,你现在好好学知识,以后就能更好地照顾爷爷奶奶,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对不对?要是想说话,随时可以用爷爷的微信找我,老师一定会及时回复你。”

  没想到他突然抬头:“老师,我可以每天给您背诗吗?像上网课那样录视频。”我又惊又喜:“当然可以!背诗、背名言,只要你喜欢的都欢迎。”

  轩轩离开时,脚步比来时轻松了不少。望着他离开的背影,我知道那些看不见的伤痕不会一夜愈合。但就在这个炎热的午后,一个孩子终于允许自己的心事被轻轻安放——这本身就是成长的开始。

  当晚7点多,我收到了轩轩的第一条背诵视频,我立刻回复了他一个大大的“赞”。之后,每晚看轩轩的背诵视频成了我的固定日程。渐渐地轩轩变了,他开始和同学说笑,见到老师会远远地就主动问好……那个内心孤独的孩子,终于主动站到了阳光里。

  轩轩的转变让我更加确信:每个特殊家庭的孩子心里都有一层坚硬的壳,而撬开这层壳的,从来不是讲道理,而是理解与陪伴。这份陪伴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日复一日的守护——让他们确信自己从不孤单,从而慢慢找回属于他们的光。

  (作者系湖北省枣阳市第三实验小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4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